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生物脫硫法(Biodesulfurization,以下簡稱BDS),是一種在常溫常壓下利用需氧或厭氧菌去除雜環(huán)化合物中有機硫的新方法。該方法能選擇性地斷裂C-S鍵而非C-C鍵,因而基本不影響油品的熱值。生物脫硫法與加氫脫硫法(HDS)相比,操作條件溫和、成本較低、靈活性好、節(jié)省能源、能有效脫除HDS難以處理的含硫雜環(huán)化合物。因此,生物脫硫法是一種很有前途的脫硫方法。 論文采用的雙載體固定化方法綜合了單一固定化方法(吸附法和包埋法
2、)的優(yōu)點。利用此方法固定化脫硫菌具有操作簡便、菌體與載體結合力強、菌絲不易脫落、傳質(zhì)性能好、重復使用效果好等特點。因此雙載體固定化脫硫菌技術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該方法的關鍵在于選擇合適的吸附載體和包埋載體,這是制成脫硫效率高、機械強度和傳質(zhì)性能好的固定化小球的前提。 本課題對雙載體固定化脫硫菌H-412(一株從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離得到的以DBT為硫源生長的菌株)的雙載體固定化及其脫硫性能進行了研究。 實驗中選擇的吸附載體為
3、玉米芯顆粒、包埋載體為聚乙烯醇,并以海藻酸鈉為包埋助劑、五硼酸銨為交聯(lián)劑。結果表明,在聚乙烯醇濃度為11%、海藻酸鈉濃度為0.9%、五硼酸銨濃度為5%、CaCl2濃度為3%的條件下進行固定化,固定化菌對DBT的脫硫率最大,固定化小球的機械強度和傳質(zhì)性能都較好。 研究了影響雙載體固定化脫硫菌脫硫效率的因素,確定了合適的脫硫反應條件:油水比為2:3,水相選用增值培養(yǎng)基,實驗溫度為30℃,pH值為8,搖床轉(zhuǎn)速為200r/min,傳質(zhì)助
4、劑Tween80的添加量為4%,輔因子濃度為300mg/L,反應時間為20h。在此條件下,雙載體法固定化脫硫菌的最大脫硫率為51.5%,重復使用10次后的脫硫率為45.8%,較包埋法和游離菌脫硫效果要好。 考察了兩種代謝產(chǎn)物對菌體生長和菌體脫硫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硫酸根離子的存在不影響菌體的生長,但影響菌體的脫硫性能;二羥基聯(lián)苯(2-HBP)對菌體的生長和菌體的脫硫性能都有較強的影響。通過對代謝產(chǎn)物抑制調(diào)控的研究發(fā)現(xiàn),β-環(huán)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脫硫菌H-412固定化載體改進與脫硫性能研究.pdf
- 脫硫細菌H-412固定化及脫硫性能研究.pdf
- 脫硫菌及混合菌群對高硫煤的脫硫作用研究.pdf
- 粒狀脫硫劑脫硫性能及脫硫裝置的研究.pdf
- 固定化靜止細胞脫硫特性及模型化研究.pdf
- 炭基固定化脫硫菌處理養(yǎng)豬場污水初步研究.pdf
- 大粒徑、多孔磁性復合微球的制備、表征及脫硫菌的固定化研究.pdf
- 二苯并噻吩脫硫菌的篩選及其脫硫特性研究.pdf
- 有機雜質(zhì)對HPP脫硫性能的影響及混胺脫硫性能的研究.pdf
- 常溫納米ZnO脫硫劑制備方法及脫硫性能的研究.pdf
- 脫硫石膏的性能研究.pdf
- 柴油生物脫硫菌的篩選及應用研究.pdf
- 基于濕法脫硫技術的鋼渣脫硫劑性能研究.pdf
- 焙燒釩礦脫硫劑的脫硫性能.pdf
- 栲膠脫硫機理及新的脫硫方法的研究.pdf
- 脫硫微生物的篩選及白腐菌在煤炭脫硫中的應用研究.pdf
- 硫酸鹽還原菌誘變篩選及其脫硫性能研究.pdf
- 燃煤煙氣脫硫液及脫硫石膏中汞的穩(wěn)定化研究.pdf
- 硫酸鹽還原菌的培養(yǎng)馴化及其脫硫性能.pdf
- 雙堿脫硫技術在電廠煙氣脫硫中的探討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