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論文研究了Al3+部分置換Fe3+和Bi3+部分置換Y3+的釔鐵石榴石陶瓷以及釤鐵石榴石陶瓷和Al3+部分置換Fe3+的釤鐵石榴石陶瓷的制備,結構與性能,分析了其在寬溫寬頻下的介電弛豫特性,評價了其鐵電特性,討論了成分與離子占位對其性能的影響,探討了介電弛豫的物理機制與起源。
Y3AlxFe5-xO12(x=2,3)陶瓷在125~573 K溫度范圍和1 Hz~10 MHz頻率范圍內(nèi)存在兩個介電弛豫。與Y3Al2Fe3O1
2、2相比,Y3Al3Fe2O12陶瓷在低溫區(qū)的介電常數(shù)較小。低溫區(qū)介電弛豫是由Fe2+與Fe3+之間的電子躍遷產(chǎn)生。隨著Al3+置換量的增加,由于可轉移躍遷電荷數(shù)量的減少與電荷躍遷距離的增大,導致其激活能增大。高溫區(qū)介電弛豫的激活能與電導激活能十分接近,因此電導對高溫介電弛豫的產(chǎn)生起到了關鍵作用。
Y1.5Bi1.5.FesO12陶瓷在125~573 K溫度范圍和1:Hz~400 kHz頻率范圍內(nèi)存在兩個明顯的介電弛豫。由于
3、燒結溫度顯著降低與Bi3+的揮發(fā)抑制了Fe2+的產(chǎn)生,從而極大地抑制了低溫區(qū)Fe2+與Fe3+之間的電荷躍遷導致的介電弛豫。激活能為Ea=0.70 eV的中溫介電弛豫主要起源于晶界等非均質(zhì)結構。高溫介電弛豫的激活能與電導激活能接近,說明其主要由電導導致。室溫下測得了Y1.5Bi1.5FesO12陶瓷的電滯回線。這主要是與Bi3+的孤對電子有關。
Sm3Fe5O12陶瓷在125~573 K溫度范圍和1 Hz~10 MHz頻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A-,4-B-,3-O-,12-微波介電陶瓷的制備、結構與性能研究.pdf
- CaCu-,3-Ti-,4-O-,12-基陶瓷的制備、結構與介電性能研究.pdf
- CaCu-,3-Ti-,4-O-,12-介電陶瓷的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 系列A-,4-B-,3-O-,12-型微波介質(zhì)陶瓷的結構與介電性能研究.pdf
- CaCu-,3-Ti-,4-O-,12-基陶瓷的介電性能研究.pdf
- BaO-Ln-,2-O-,3--Fe-,2-O-,3--Nb-,2-O-,5--Ta-,2-O-,5-系列鎢青銅陶瓷的結構與介電性能研究.pdf
- Li-,4-Ti-,5-O-,12-的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 CaCu3Ti4O12介電陶瓷的摻雜及其介電性能研究.pdf
- CaCu3Ti4O12陶瓷介電性能的研究.pdf
- Li-,4-Ti-,5-O-,12-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pdf
- a(fe0.5nb0.5)o3(a=ba,sr)陶瓷的介電性能研究
- 巨介電CaCu3Ti4O12陶瓷的微結構調(diào)控及性能研究.pdf
- SrLn2Al2O7(Ln=La,Nd,Sm)基陶瓷的結構與微波介電性能.pdf
- BaTiO3-Nb2O5-Co3O4系統(tǒng)陶瓷介電性能的研究.pdf
- 亞微米Li-,4-Ti-,5-O-,12-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 Ln5-3Sr1-3NiO4基陶瓷的巨介電響應.pdf
- Li-,4-Mn-,5-O-,12-的制備與電化學性能研究.pdf
- CaCu-,3-Ti-,4-O-,12-陶瓷的制備、介電性能及其薄膜的脈沖激光沉積.pdf
- 含F(xiàn)e未填滿型鎢青銅結構A5B10O30陶瓷的制備與介電特性.pdf
- Y-,3-Al-,5-O-,12-物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