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成為了唯一的超級大國。為了使其霸權地位能夠穩(wěn)定持久的維持下去,美國不允許出現(xiàn)任何對其安全利益有所威脅的國家與地區(qū),也絕不允許出現(xiàn)任何一個對其霸權地位有所挑戰(zhàn)的國家與集團。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地緣政治原因,朝鮮半島成為了美國全球戰(zhàn)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美韓同盟的存在必然成為美國實現(xiàn)其半島政策乃至整個東北亞政策的重要保證。
美國對朝鮮半島的基本策略為“在遏制中接觸”與“接觸中的遏制”并肩同行。首先,美國試圖以自己的
2、意志規(guī)范制約朝鮮的行為,以消除對自己安全利益的威脅,并由此加強對半島事務的干預能力。最終達到在朝鮮半島建立美國式的政治制度,建立“自由經濟”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體制,并把朝鮮半島統(tǒng)一納入其全球戰(zhàn)略的目的。其次,在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中,針對朝鮮半島周邊大國仍然是其核心。一方面,盡量謀求各大國對其朝鮮半島政策的支持與合作,以便按照它的意志推動朝鮮半島的和平統(tǒng)一進程,另一方面則憑借其強勢對各大國進行遏制,并借助海外平衡和多極均勢限制各大國在朝鮮半島上
3、作用的發(fā)揮。
而美韓同盟的維持與發(fā)展是美國實現(xiàn)其政策的根本保證。伴隨國際形勢的變化,美韓同盟雖然經歷了角色不斷調整和功能不斷轉化的過程,但它在美國亞太戰(zhàn)略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冷戰(zhàn)后,隨著韓國民族主義的復蘇,反美情緒日漸高漲,韓國經濟的騰飛,美韓同盟由最初建立的“血盟”關系逐漸向“平等伙伴”關系發(fā)展。韓國政治地位的提高,國際影響力的增強,使得其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方面都更加要求擺脫對美國的過分“依賴”。而在韓美由“從屬”向“
4、伙伴”關系的轉變過程中,其內在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這也勢必會影響美韓同盟未來發(fā)展的方向。同時我們也清楚的看到,無論是疏美派的金大中、盧武鉉總統(tǒng),還是親美派總統(tǒng)李明博,都無法回避美韓同盟之間在各個領域中存在的分歧與矛盾。而隨著美韓各自政治、經濟的發(fā)展,同盟間矛盾的減弱與增強都使得它們的發(fā)展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因此研究美韓同盟間矛盾的存在,對于今后我們預測美韓同盟走向,分析其戰(zhàn)略制定有著深遠的意義,也為我們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美韓同盟的發(f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冷戰(zhàn)后美韓同盟關系的調整.pdf
- 冷戰(zhàn)時期美韓同盟的發(fā)展歷程
- 李承晚政權與美韓同盟.pdf
- 美日同盟與美韓同盟成因之比較(1945-1953).pdf
- 現(xiàn)實主義視角下的美韓同盟解析.pdf
- 美韓同盟的新變化對東北亞安全格局的影響.pdf
- 韓美同盟的變化及對東北亞地區(qū)格局的影響.pdf
- 美韓同盟強化對中國在東北亞地區(qū)的戰(zhàn)略影響.pdf
- 從隔閡走向融合——家校合作關系研究.pdf
- 9.11事件以后駐韓美軍新部署與韓美安保同盟關系研究
- 日美同盟的演變及走向分析.pdf
- 美韓同盟與東亞安全-一種結構主義理論的分析.pdf
- 朝核問題與日美同盟之間的關系研究.pdf
- 1945-1975年美泰同盟研究.pdf
- 后冷戰(zhàn)時期美澳同盟穩(wěn)定性及其變化研究.pdf
- 美日同盟的加強與日本對華政策的走向.pdf
- 同盟框架下泰國對美有限追隨研究.pdf
- 后冷戰(zhàn)時期菲美同盟的強化及動因研究.pdf
- 戰(zhàn)后美菲同盟的形成與演變研究(1946-1975).pdf
- 霍華德的外交思想與澳美同盟的重振.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