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章 同余與同余式,同余的概念與基本性質(zhì)同余方程組的求解方法線性同余方程、高次同余方程的求解原根和指數(shù)應用,第二章 同余與同余式,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我們注意的常常不是某些整數(shù),而是這些整數(shù)用某一個固定的整數(shù)去除所得到的余數(shù).例如本月2日是星期3,那么9日,16日,…都是星期3,這是因為它們用7除后得到的余數(shù)都是2在我國古代的干支紀年也是這樣的,它是以60作為除數(shù)的紀年法.這樣,在數(shù)學中就產(chǎn)生了同余的概念.同余概念是
2、Gauss在1800年前后創(chuàng)立的.,2.0 同余定義和基本性質(zhì),定義1 給定一正整數(shù)m, 若用m去除兩個整數(shù)a和b所得余數(shù)相同, 則稱a與b為對模m同余, 記作a?b(mod m); 若余數(shù)不同, 則稱 a與b為對模m不同余。a?b(mod m) iff m|(a-b).a?0(mod m) iff m| a.性質(zhì): ①自反性: a?a (mod m). ②對稱性: 若a?b(mod m),
3、則 b?a(mod m). ③傳遞性: 若a?b(mod m), b?c(mod m), 則: a?c(mod m).可見, 同余關系是等價關系.,2.0同余式定義和基本性質(zhì),定理1 若a?b(mod m), c?d(mod m), 則:① ax+cy ? bx+dy(mod m), 其中x和y為任給整數(shù).② ac ? bd(mod m). 1)
4、 設a ≡ b (modm), c是任意整數(shù).則 ac ≡bc(modm). 2) 設ai≡ bi (modm)(i =1,2,…,n, n>2),則 a1a2…an ≡b1b2…bn (modm).③ an ? bn(mod m), 其中 n>0.④ f(a) ?f(b)(mod m), 其中f(x)為任意的一個整系數(shù)多項式.,同余在算術里的兩個應用:,應用1——檢查因數(shù)的一些方法 一整數(shù)能
5、被3(9)整除 iff 它的十進位數(shù)碼的和能被 3(9)整除.正整數(shù)a=an1000n+an-11000n-1+ … +a0 , 0≤ai<1000, 則7(或11,或13)整除a iff 7(或11,或13)整除(a0 + a2 + …)-(a1 + a3 + …).,* 正整數(shù)a能被9整除 iff 9整除a的十進制表示各數(shù)字的和.證明 若 ,
6、 則由 10i?1(mod 9) (i=1,2,…,n)和定理 1④可得: 注:因為10≡1(mod3),同理, 一個整數(shù)能被3整除的必要充分條件是它的10進位數(shù)碼的和能被3整除.,同余的算術應用1,同余的算術應用1,** 正整數(shù)a能被7(或11,或13)整除 iff 7(或11,或13) 整除a的定理十進制表示各數(shù)字的交錯和 .證明:因為1
7、000與-1對模7(或11,或13)同余, 由同余性質(zhì), (或mod11,或mod13). 所以 ,結(jié)論得證。???,同余的算術應用2 ——棄九法,*證明了“棄九法”(棄九驗算法):把一個數(shù)的各位數(shù)字相加,直到和是一個一位數(shù)(和是9,要減去9得0),這個數(shù)就叫做原來數(shù)的棄九數(shù).且一個數(shù)的棄九數(shù)與其模9的余數(shù)相等。利用這種方法可以驗
8、算較大整數(shù)的加法、減法、乘法運算的結(jié)果是否正確,也可驗算除法,但需轉(zhuǎn)化成乘法。,棄九法,例1 驗算 851+346=1198.解: 先分別求出兩個加數(shù)的棄九數(shù)與和的棄九數(shù). 851、346的棄九數(shù)分別是5,4,1198的棄九數(shù)1. 兩個加數(shù)的棄九數(shù)相加得4+5=9,棄掉9后是0,而題目中和的棄九數(shù)是1,可以說這道題一定錯誤。注:利用棄九法檢驗運算的結(jié)果是否正確時, 如果等號兩邊的九余數(shù)不相等,那么這個算式肯定不
9、正確; 如果等號兩邊的九余數(shù)相等,那么還不能確定算式是否正確,因為九余數(shù)只有0,1,2,…,8九種情況,不同的數(shù)可能有相同的九余數(shù)。所以用棄九法檢驗運算的正確性,只是一種粗略的檢驗。,棄九法,例2 求證 1997×57≠113828.證明 由于1997?1+9+9+7?8 (mod 9) 57? 5+7 ? 3(mod 9) 113828 ? l+1+3
10、+8+2+8 ? 5(mod 9)但是, 8×3=24, 而24≠5(mod 9), 得證.,同余的應用舉例,例1 已知2001年的國慶節(jié)是星期一,求2010年的國慶節(jié)是星期幾?,分析: 一星期有7天,要求2010年的國慶節(jié)是星期幾,就要求從2001年到2010年的國慶節(jié)的總天數(shù)被7除的余數(shù)就行了。但在計算中,如果我們能充分利用同余性質(zhì),就可以不必算出這個總天數(shù)。,解: 2001年國慶節(jié)到2010年國慶節(jié)之間共有2個閏年
11、 7個平年,即有“366×2+365×7”天。∵ 366×2≡2×2≡4(mod 7), 365×7≡1×7≡0(mod 7),∴366×2+365×7≡2×2+1×7≡4+0≡4(mod 7) 答:2010年的國慶節(jié)是星期五。,同余的應用舉例,例2 判定21991 + 1 、 21998 + 1
12、 是否為質(zhì)數(shù)。,分析: 期望找到正整數(shù)m ,使 21991 + 1 ≡0 (mod m) , 即 21991 ≡- 1 (mod m) .,解: 因為2 ≡- 1 (mod 3) ,所以, 21991 + 1 ≡ (-1)1991 + 1≡ (- 1) + 1 = 0 (mod 3) . 從而, 21991 + 1 為合數(shù). 因為4 ≡- 1 (mod 5) ,所以, 2
13、1998 + 1 =4999+ 1 ≡ (-1)999 + 1 ≡ (-1)+ 1 = 0 (mod 5) . 從而, 21998 + 1 為合數(shù).,2.0同余式定義和基本性質(zhì),定理 3 若ac=bc(mod m), (c,m)=d, 則 a ? b(mod (m/d))證明 因為m|c(a-b), 于是(m/d)|((a-b)(c/d)), 又因為(c,m)=d, 則有((c/d,
14、m/d)=1, 因此 (m/d)|(a-b), 即: a ? b(mod (m/d)).顯然, 由本定理可得如下推論.推論 若 ac=bc(mod m), (c,m)=1,則: a?b(mod m).,2.0同余式定義和基本性質(zhì),定理4 ① 若a?b(mod m), 且d|m, 則: a?b(mod m).③ 若a?b(mod m), 則 (a,m)=(b,m).③ a?b(mod mi)
15、, (1≤i≤n), iff a?b (mod [m1,m2,…,mn]).證明 只給出③的證明, ①和②讀者完成. ③必要性:由①知,是成立的. 充分性: 若a ? b(mod mi), 1≤i≤n, 則: mi|(a-b), 1≤i≤n, 即(a-b)是m1,m2,…,mn的公倍數(shù), 從而也是[m1,m2,…,mn]的倍數(shù), 因此: a?b (mod [m1,m2,…,mn]).,2.0同余式定義和基本性質(zhì),
16、下面證明一個重要定理, 從應用和理論來說都有非常大的意義. 尤其在理論上,它完全解決了判斷給定的數(shù)是否為素數(shù)的問題.定理 (威爾遜定理) p為素數(shù) iff (p-l)!?-1(mod p).,定理 (威爾遜定理) p為素數(shù) iff (p-l)!?-1(mod p).,證明 必要性: 設p為一素數(shù), 當p=2,3時, 結(jié)論顯然成立. 現(xiàn)設p>3是一奇素數(shù), S={2, 3, …, p-2},a?S. 因
17、為(a,p)=1, 存在整數(shù)m和n, 使am+pn=1, 于是am?1(mod p). 設b=m-pq, 即b是p除m的余數(shù), 易知 b≠1, b≠p-1, 故 b?S, 且 ab?1(mod p). 可以證明 a≠b.,定理 (威爾遜定理) p為素數(shù) iff (p-l)!?-1(mod p).,假設 a=b, 則有(b-1)(b+1)?0(mod p), 而 b≠l, b ≠p-1, 故(b-1)(b+1)?0(
18、mod p)不成立. 可見S中的數(shù)可分成(p-3)/2對, 每一對數(shù)a和b, 滿足 ab?l(mod p), 故得2·3…(p-2) ? (mod p), 即可得(p-1)! ?-1 (mod p).,定理 (威爾遜定理) p為素數(shù) iff (p-l)!?-1(mod p).,充分性: 若(p-1)! = -l (mod p), 則 p為素數(shù). 假設p是合數(shù), 令 p=ab, a≠p.
19、 由題設條件知, p|((p-1)!+l). 又因 a|p, 則有 a|((p-1)!+1). 但由于 a≤p-1可得 a|(p-1)!, 從而 a|(((p-1)!+1)-(p-1)!), 即a|l, 因而p只有因子1和p, 即p為素數(shù).,同余關系及其在計算機領域的應用,同余的應用1:國際圖書標準(ISBN編碼) ISBN是intern
20、ational standard of book number 的縮寫,即國際標準圖書編號。ISBN是國際通用的圖書或獨立的出版物(除定期出版的期刊)代碼。出版社可以通過ISBN清晰地辨認所有非期刊書籍。一個ISBN只有一個或一份相應的出版物與之對應。新版本如果在原來舊版的基礎上沒有內(nèi)容上太大的變動,在出版時也不會得到新的ISBN號碼。當平裝本改為精裝本出版時,原來相應的ISBN號碼也應當收回。 國際標準圖書編號問世后,
21、很快得到推廣,主要是因為它對出版商、書商的工作有很大的益處,體現(xiàn)在:國際標準書號是機讀的編碼,從圖書的生產(chǎn)到發(fā)行、銷售始終如一,對圖書的發(fā)行系統(tǒng)起了很大的作用;它的引入使圖書的定購、庫存控制、賬目和輸出過程等任何圖書業(yè)的分支程序都簡化了;國際標準書號也對圖書館和文獻中心的訂購、采選、編目和流通程序都有促進作用;ISBN系統(tǒng)的引入也服務于書目信息的流動和使用,而且為一個國家的圖書生產(chǎn)提供經(jīng)濟的書目控制;ISBN對圖書市場更有效率,它能確定
22、國際上出版的任何圖書及其出版社。在書業(yè)中習慣稱ISBN為庫藏碼(Stock Number),就是因為其被普遍應用于書庫管理。,同余關系及其在計算機領域的應用,10位數(shù)ISBN的結(jié)構 現(xiàn)行的ISBN由10位數(shù)字組成,這10位數(shù)字由4組數(shù)字組成,中間用“-”相連,每組數(shù)字都有不同的含義。第一組號碼是地區(qū)號,又叫組號,最短的只有一位數(shù)字,最長的達五位數(shù)字,大體上兼顧文種、國別和地區(qū)。0、1代表英語,使用這兩個代碼的國家有:澳大利亞、加
23、拿大、愛爾蘭、新西蘭、波多黎各、南非、英國、美國、津巴布韋等;2代表法語,法國、盧森堡以及比利時、加拿大和瑞士的法語區(qū)使用該代碼;3代表德語,德國、奧地利和瑞士德語區(qū)使用該代碼;4是日本出版物的代碼;5是俄羅斯出版物的代碼;7是中國出版物使用的代碼。第二組: 出版社代碼。由國家或地區(qū)的ISBN中心設置并分給各個出版社。第三組:書序碼。該出版物代碼,是出版者分配給每一個出版物的編號。第四組:計算機校驗碼。校驗碼是ISBN號的最后一位
24、數(shù)值,它能夠校驗出ISBN號是否正確。校驗碼只能是1位數(shù),當為10時,記為羅馬數(shù)字X。,同余關系及其在計算機領域的應用,左圖是2007實行的新的ISBN標準,從10位升到13位,為了講課方便,我們?nèi)匀挥?007年以前的10位標準來講述:,同余關系及其在計算機領域的應用,同余關系及其在計算機領域的應用,同余關系及其在計算機領域的應用,同余的應用2:驗證信用卡的有效性首先注意到不同的信用卡的標識碼的長度和前綴都不一樣,本節(jié)只介紹國際上比較
25、流行的Master卡,該卡標識碼為16位,以51,52,53,54或者55開頭.比如:5548 3742 7983 0696在Master卡中,具備如下性質(zhì):1.如果第2位為1,則第2到3位表示銀行號。2.如果第2位為2,則第2到4位表示銀行號。3.如果第2位為3,則第2到5位表示銀行號。4.如果第2位為其他值,則第2到6位表示銀行號。銀行號后面直到第15位為持卡人賬號,最后一位為校驗位。比如剛才的例子中,第2位為5,則
26、銀行號為54837,持卡人賬號為427983069,同余關系及其在計算機領域的應用,同余關系及其在計算機領域的應用,2.1 一次同余式組,本節(jié)介紹一次同余式組的解法及其應用舉例.在公元三世紀前,《孫子算經(jīng)》里已提出了下面的同余式組x?b1(mod m1), x?b2(mod m2),…, x?bk(mod mk) (1)這種形式的問題, 并且很好地解決了它.《孫子算經(jīng)》里所提出的問題之一如下:“今有物不知其數(shù), 三三數(shù)之剩二,
27、五五數(shù)之剩三, 七七數(shù)之剩二. 問物幾何?” “答日二十三.”,15:51:43,2.1 一次同余式組,把這個問題的提法用同余式的式子來表達,它可表示成解同余式組x?2(mod 3), x?3(mod 5), x?2(mod 7)其中x是所求物數(shù).關于同余式組:x?a(mod 3), x?b(mod 5), x?b(mod 7) 的一般解為:x ? 70a+21b+15c (mod 105),15:51:43,2.1 一次
28、同余式組,這個解法, 在明朝程大位的《算法統(tǒng)宗》(1593)里有下面一首詩歌: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樹梅花甘一枝,七子團圓整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關于解同余式組的問題, 在我國古代有極光輝的研究成果. 我國古代數(shù)學家孫子發(fā)明了下面的中外馳名的定理, 在國外譽為中國剩余定理, 在國內(nèi)稱為孫子定理.,15:51:43,2.1 一次同余式組,定理1 一次同余式組x?b1(mod m1), x?b2(mod m2) (1)有解 i
29、ff (m1,m2)|(b1-b2), 且當(1)有解時對模[m1,m2]有唯一解.證明: 設(1)有解x0, (m1,m2)=d, 則有:x0?b1(mod m1), x0?b2(mod m2)m1=dq1, m2=dq2 于是, x0-b1=dq1m’1, x0-b2=dq2m’2, 因此, d|(b1- b2). 若(m1,m2)|(b1-b2),則因x?b1(mod m1)可表示為: x=b1+m1y, 代入x?
30、b2(mod m2)得: m1y?(b2-b1)(mod m2) (2) 因為(m1,m2)=d, d|(b2-b1), (2)有解, 設為y0, 且對模m2/d有唯一解:y?y0(mod (m2/d)),,15:51:43,2.1 一次同余式組,證明(續(xù)):即 y=y0+km2/d, k=0,±1, ±2, …. 因此(1)的全部解為: x=b1+m1y0+m1m2k/d, k=0,
31、77;1, ±2, …. 這些解對模[m1,m2]是同余的, 故(1)的解對模[m1,m2]唯一.,定理1 一次同余式組x?b1(mod m1), x?b2(mod m2) (1)有解 iff (m1,m2)|(b1-b2), 且當(1)有解時對模[m1,m2]有唯一解.,15:51:43,2.1 一次同余式組,對于一次同余式組: x?b1(mod m1), x?b2(mod m2),…, x?bk(mod mk)
32、, k>3的情形, 可先解前兩個得x?b’1(mod[m1,m2]), 再與x?b3(mod m3)聯(lián)立解出x?b’3(mod[m1,m2,m3]). 如此繼續(xù)下去, 最后可得唯一解x?b’k(mod[m1,m2 ,…,mk]). 注 若中間有一步出現(xiàn)無解, 則同余式組無解.,15:51:43,2.1 一次同余式組,定理2 (孫子定理)設m1, m2, …, mk是兩兩互素的k個正整數(shù), k>=2,
33、 并且m= m1 m2 … mk , m=miMi, 1≤i≤k, 則同余式組(1)有唯一解x?b1M1’M1+b2M2’M2+…+bkMk’Mk(mod m)(2)其中Mi’Mi?1(mod mi), 1≤i≤k.證明: (mi,mj)=1, i≠j, 即得(Mi,mi)=1. 對每一Mi, 存在M’i, 使得M’iMi ? 1(mod mi) (3)另一方面, 當i≠j時, 則由(mi,mj)=1和m=mjMj得到mi
34、|Mj, 所以有:bjM’jMj ?0(mod mi) (4),15:51:43,2.1 一次同余式組,由(3)和(4)有即(2)是(1)的解.若y也是(1)的解, 則得:x?y(mod mi), 1≤i≤k于是, mi|(x-y), 1≤i≤k. 由于ml, m2, …,mk兩兩互素. 故m|(x-y), 即x?y(mod m). 因此是(1)的唯一解.,15:51:43,2.1 一次同余式組,應用孫子定理可
35、以證明如下定理.定理 3 設m1,m2,…,mk是兩兩互素的 k個正整數(shù), m=m1m2…mk ,則同余式:f(x)?0 (mod m) (1) 有解 iff 同余式組:f(x)?0 (mod mi), 1≤i≤k (2) 的每個同余式有解, 且若用S表示(1)的解數(shù), Si表示(2)的解數(shù), 則: S=S1S2…Sk.,15:51:43,2.1一次同余式組,證明: 若x0是
36、滿足(1)的整數(shù), 則由f(x0)?0(mod m), 可得f(x0)?0(mod mi), 1≤i≤k. 反之, 若xi滿足(2), 1≤i≤k, 因為1≤i<j≤k, (mi,mj)=1, 由孫子定理, 有唯一的x0, 0≤x0<m, 滿足x0? xi(mod mi), 1≤i≤k, 且f(x0)? f(xi)?0(mod mi), 1≤i≤k. 故f(x0)?0(mod m)
37、.充要條件得證。 現(xiàn)在設(2)有Si個不同解是x?aiji(mod mi), 0≤aiji< mi, 1≤i≤k , l≤ji≤Si, 對其中任一組a1ji, a2ji,…, akji, 由孫子定理可得唯一的x, 0≤x<m, 是(1)的解, 且不同的組, 得到(1)的解也不同, 故S=S1S2…Sk.,15:51:43,例1 韓信點兵:有兵一隊, 若列成五行縱隊, 則末行一人; 成六行縱隊, 則末行
38、五人; 成七行縱隊,則末行四人; 成十一行縱隊,則末行十人, 求兵數(shù).解: 設x是所求兵數(shù), 則依題意:x?1(mod 5), x ?5(mod 6)x?4(mod 7), x ?10(mod 11) 令m1=5,m2=6,m3=7,m4=11,b1=l, b2=5, b3=4, b4=10. 于是m=m1m2m3m4=5×6×7 × 11=2310, M1=2310/5=462, M2
39、=385, M3=330, M4=210. 有M’1M1?1(mod 5), 即1?462 M’1 ?2M’1(mod 5) ,因此M’1=3. 同理可求M’2=1, M’3=1, M’4=1. 故解為:x ?1×3×462+1×5×385+1×4×330 + 1×10×210 ?6731 ?2111(mod 2310). 即 x=2111+23
40、10k, k=0,1,2,….,2.2 剩余類和剩余系,由于同余關系是等價關系, 因此對于給定的任一工整數(shù)m, 利用模m同余這個關系, 可將整數(shù)集劃分成m個等價類, 由于它是一些整數(shù)除m后的余數(shù)形成的, 所以稱它是剩余類或同余類.于是有:定義1 設m是一給定的正整數(shù), 若 [r] = {i: i?r(mod m), i?Z}, 0≤r≤m-1} 則稱[r]是模m剩余類.設a是任一整數(shù), 則a=mq+r
41、, 0≤r<m, 故a恰包含在[r]中. 若a和b是兩整數(shù), 且在[r]中, 則a=mq1+r, b=mq2+r, 故m|(a-b). 反之, m|(a-b), 則由同余定義即知a和b同在某一類[r]中, 0≤r<m.,2.2 剩余類和剩余系,定義2 在模m剩余類[0], [1], …,[m-1]中各取一數(shù)ar?[r], 0≤r≤m-1, 該m個數(shù)a0,a1,…,am-1稱為模m的一完全剩余系. 若令x={a0,a1,
42、…,am-1}, 則稱x是過模m的完全剩余系.由此定義得以下定理.定理1 m個整數(shù)構成模m的一完全剩余系 iff 兩兩對模 m不同余.最常用的完全剩余系0,1,2,…,m-1, 稱為模m的非負最小完全剩余系.1,2 ,…,m, 稱為模m的最小完全正剩余系.,2.2 剩余類和剩余系,定理2 設a0,a1,…,am-1是模m的一完全剩余系, b是一整數(shù), 則a0+b,a1+b, …,am-1+b也是模m的一完全剩余系.
43、證明: 假設(ai+b)?(aj+b)(mod m), 0≤i<j≤m-1, 則 m|(ai-aj), 由定理1和a0,a1,…,am-1是模m的一完全剩余系,知假設不真,即a0+b,a1+b, …,am-1+b是兩兩對模m不同余. 由定理1知, 它們是模m的一完全剩余系.,2.2 剩余類和剩余系,定理3 若a0,a1,…,am-1是模m的一完全剩余系, (b,m)=1. 則 ba0,ba1,…,
44、bam-1也是模m的一完全剩余系.證明 仿定理2可證.由定理2和3可證如下定理.定理4 若a0,a1,…,am-1是模m的一完全剩余系b和c是任意二整數(shù)且(b,m)=1, 則ba0+c, ba1+c, …,bam-1+c也是模m的一完全剩余系.,2.2 剩余類和剩余系,定理5 設m1,m2是正整數(shù), (m1,m2)=1, a0,a1,…,am1-1 , b0, b1, bm2-1分別是模m1和模m2的一完全剩余系, 則S={m
45、2ai+m1bj} 0≤i≤m1-1∧0≤j≤m2-1} 是模 m1m2的一完全剩余系.本定理也可簡述如下: 設m1和m2是大于零的整數(shù), (m1,m2)=1,x1和x2分別是過模m1和m2的完全剩余系, 則m2x1+m1x2是過模m1m2的完全剩余系.,2.2 剩余類和剩余系,證明: 顯然S中有m1m2個整數(shù), 由定理 1知, 只需證明它們對模m1m2兩兩不同余即可. 假設m2ai1+m1bj1?m2ai2+m1
46、bj2(mod m1m2), 0≤i1, i2≤ m1-1, 0 ≤j1,j2≤m2-1. 得,m2ai1?m2ai2 (mod m1), m1bj1?m1bj2(mod m2), 因為(m1, m2)=1, 故 ai1? ai2(mod m1), bj1? bj2(mod m2). 由于ai1,ai2是模ml的完全剩余系中的數(shù), 故ai1=ai2. 同理bj1=bj2. 因此, 若{ai1,ai2}和{bj1,
47、bj2}不同,則m2ai1+m1bj1≠m2ai2+m1bj2(mod m1m2). 因此 S是模m1m2的一完全剩余系.,2.2 剩余類和剩余系,1948年,喬拉(Chowla)等人證明了如下定理.定理6 設a1,a2,…,an, b1, b2, bn分別是模n的一完全剩余系, n>2, a1b1,a2b2,…,anbn 則不是模n的一完全剩余系.證明 讀者可參見有關書籍的證明.,2.2 剩余類和剩余系,下面介紹歐
48、拉函數(shù)與簡化剩余系.定義3 小于或等于m且與m互素的正整數(shù)個數(shù),記為中?(m), 稱為歐拉(Euler)函數(shù).由定義知, ?(1)=1, ?(2)=1, ?(3)=2, ?(4)=2, ?(5)=4, ?(6)=2, ?(7)=6, ?(8)=4, ?(9)=6,….當p是素數(shù)時, ?(p)=p-1.,2.2 剩余類和剩余系,定理7 設p是一素數(shù), k是一正整數(shù), 則: ?(pk)=pk-1(p
49、-1)證明 因為小于或等于pk且與pk不互素的正整數(shù)恰是p的各個倍數(shù):1·p,2·p,3·p,…,(pk-1)·p顯然共有pk-1個. 而小于或等于pk的正整數(shù)總共有pk個, 于是: ?(pk)= pk – pk-1= pk-1 (p-1).,2.2 剩余類和剩余系,定義4 若模m剩余類中的數(shù)與m互素, 則稱它為與模m互素的剩余類, 在與模m互素的所有剩余類中, 各取一數(shù)所組成的
50、集合, 稱為模m的一個簡化剩余系(縮系).由上面定義, 顯然有下面二定理:定理8 模m簡化剩余系含有中?(m)個數(shù).定理9 若a1,a2,…,a?(m)是中?(m)個與m互素的整數(shù), a1,a2,…,a?(m)是模m的一簡化剩余系 iff 它們兩兩對模m不同余.,2.2 剩余類和剩余系,定理 10 若(a,m)=1, rl,r2,…,r?(m)是模 m的一簡化剩余系, 則arl,ar2,…,ar?(m)也是模m的一簡化
51、剩余系.證明: 只需證明arl,ar2,…,ar?(m) 互不同余,且都與m互素即可. 假設ari?arj(mod m), 其中1≤i, j ≤?(m). 由于(a,m)=1, 故有ri?rj(mod m), 這與rl,r2,…,r?(m)是模 m的一簡化剩余系矛盾, 故ari≠arj(mod m), 即: arl,ar2,…,ar?(m)兩兩互不同余. 假設p是m和某ari的公共素
52、因數(shù), 其中1≤i≤?(m), 因p是素數(shù), 故p|a或p|ri. 因此, p是a和m的公因數(shù), 或是ri和m的公因數(shù), 這與(a,m)=(ri,m)=l矛盾, ∴(ari,m)=l, l≤i<?(m) .即ari與m互素.,2.2 剩余類和剩余系,定理11 (歐拉定理)設m>2, 且(a,m)=1,則:a?(m)?1(mod m).證明: 設rl,r2,…,r?(m)是模m的一簡化剩余系, 則由定理10知, rl,
53、r2,…,r?(m)也是模m的一簡化剩余系. 故 (arl)(ar2)…(ar?(m))?rlr2…r?(m) (mod m). 即 a?(m) rlr2…r?(m) ?rlr2…r?(m) (mod m). 由于(ri,m)=1, 1<i≤?(m), 故(rlr2…r?(m),m)=1. ∴ a?(m)?1(mod m).,2.2 剩余類和剩余系,注意到, 令m=p, 且p是素數(shù), 立刻得到如下定理.
54、定理12(費馬定理) 若p是素數(shù), 則: ap-1 ?1(mod m).定理13 設m1,m2是正整數(shù), (m1,m2)=l, rl,r2,…,r?(m1)和r’l,r’2,…,r’?(m2)分別是模m1和模 m2的一簡化剩余系, 則S={m2ri+m1r’j}1≤i, j ≤?(m)是模m1m2的一簡化剩余系.,定理13 設m1,m2是正整數(shù), (m1,m2)=l, rl,r2,…,r?(m1)和r’l,r’2,…,r’?(m
55、2)分別是模m1和模 m2的一簡化剩余系, 則S={m2ri+m1r’j}1≤i, j ≤?(m)是模m1m2的一簡化剩余系.,證明: 首先證明(m2ri+m1r’j,m1m2)=1, 其中1≤i≤?(m1), 1≤j≤?(m2), 否則, 有素數(shù)p, p| m2ri+m1r’j, p|m1m2, 若p|m1, 則p|m2r2, 而p不能整除ri, 故 p|m2, 這(m1 ,m2)=1矛盾; 若p|m2, 可得出相
56、同矛盾. 這便證明了?(m1)??(m2)個數(shù)(m2ri+m1rj)均與m2m1互素.其次, 根據(jù)定理 5知 S中任兩數(shù)對模 m2m1不同余. 因此, S是模m2m1的一簡化剩余系. 再次, m2m1的縮系中任一元必是S中的元素。,2.2 剩余類和剩余系,由該定理,立即可得如下推論:推論(歐拉函數(shù)的積性性質(zhì)) 若(m1,m2) =1, 則 ?(m1
57、m2)= ?(m1)?( m2).定理 14 若 , 其中p1,p2,…, pn是素數(shù), ?l,?2,…, ?n是正整數(shù), 則:證明: 由歐拉函數(shù)的積性性質(zhì) 從定理7知, , 1≤i≤n.因此:,2.2 剩余類和剩余系,例1. 求證6,9,12,15,18,2
58、1,24,27是模8的一完全剩余系,而其中9,15,21,27是模8的一簡化剩余系,證明: (1)由于 6?6(mod 8), 9?1(mod 8), 12?4(mod 8), 15?7(mod 8),18?2(mod 8), 21?5(mod 8), 24?0(mod 8), 27?3(mod 8), 6,l,4,7,2,5,0,3和0,1,2,3,4,5,6,7只是次序不同,故6,9,12,15,18, 21,24,2
59、7是模8的一完全剩余系. (2) 9,15,21,27和1,3,5,7只是次序不同,?(8)=4, 因此9,15, 21,27是模8的一簡化剩余系.,2.3 不定方程,不定方程是指未知數(shù)個數(shù)多于方程個數(shù),且對解有一定限制(比如要求解為正整數(shù)等)的方程.不定方程是數(shù)論中最古老的分支之一.古希臘的丟番圖早在公元3世紀就開始研究不定方程,因此常稱不定方程為丟番圖方程.中國是研究不定方程最早的國家,宋代數(shù)學家秦九韶的大衍求一術將不定方程
60、與同余理論聯(lián)系起來.研究不定方程要解決三個問題:①判斷何時有解;②有解時確定解的個數(shù);③求出所有的解.消元化簡:在處理多元的不定方程當中,一般通過聯(lián)立各個方程,消去那些暫時不用或者限制條件較少的未知數(shù),將多元方程組轉(zhuǎn)化成二元的整系數(shù)不定方程進行處理。,2.3 不定方程,定理1 如x0和y0為ax+by=c的一組解,則對任何整數(shù)t,x0+bt,y0-at也是ax+by=c的解。定理2 方程ax+by=c有整數(shù)解 iff (
61、a,b)|c。證明: 假定存在x0和y0使ax0+by0=c,因 (a,b)|ax0,(a,b)|by0,所以(a,b)|c. 反之,假定(a,b)|c,則有某一m,使c=m(a,b).存在r和s,使ar+bs=(a,b) 因此a(rm)+b(sm)=m(a,b)=c 從而x=rm,y=sm是一組解。,2.3 不定方程,定理3 假定ab≠0,(a,b)=1,且x0,
62、y0是ax+by=c的一組解,則ax+by=c的所有解可寫為 x=x0+bt , y=y0-at,其中t是整數(shù)。證明: 由定理2,因為(a,b)=1,對任何c,有1|c,方程確實有解. 設r,s是ax+by=c的任意解.我們要證, r=x0+bt,s=y0-at必對某一整數(shù)t成立. 由ax0+by0=c得 c-c=(ax0+by0)-(ar+bs)即
63、 a(x0-r)+b(y0-s)=0由a|a(x0-r)和a|0,可得a|b(y0-s),由于(a,b)=1,所以a|y0-s。即存在一個整數(shù)t,使at=y0-s。 ∴ s=y0-at,r=x0+bt。,定理3 假定ab≠0,(a,b)=1,且x0,y0是ax+by=c的一組解,則ax+by=c的所有解可寫為 x=x0+bt , y=y0-at,其中t是整數(shù)。,注: 假定ab≠0。若(a,b)不
64、整除c,則線性不定方程ax+by=c無解; 若(a,b)|c,則對a’x+b’y=c’(其中a’=a/(a,b),b’=b/(a,b),c’=c/(a,b))可找到一組解x=r, y=s,且ax+by=c的所有解可寫為 x=r+b’t, y=s-a’t,其中t是任意整數(shù)。,2.3 不定方程,定理4 不定方程有整數(shù)解的充分必要條件是 。
65、證明: 必要性:設d=(a1,a2,…,an),顯然d|N 充分性:設計一個算法求解。 算法如下:求解算法(歸納法):基礎:二元一次方程有解。歸納:令d2=(a1,a2), 則(d2,a3,a4,…,an)=d|N.由歸納假定,方程d2t2+a3x3+…+anxn=N有解,設其一解為t2’,x3’,..,xn’.再考慮a1x1+a2x2=d2t2’,用歐幾里得算法可求得一解為x1’,x2’.則 a1
66、x1’+a2x2’+a3x3’+…+anxn’=N,定理4 不定方程有整數(shù)解的充分必要條件是 。,先求最后一個方程的一切解,然后代入倒數(shù)第二個,繼續(xù)求解,往上代入。a1x1+a2x2=d2t2d2t2+a3x3=d3t3……….dn-2tn-2+an-1xn-1=dn-1tn-1dn-1tn-1+anxn=N,2.4 一次同余式,本節(jié)主要討論一次同余式. 先給出同余式及其解的概
67、念.定義1 設 , 其中, m是正整數(shù), n>0, ai是整數(shù), 0≤i≤n, 則f(x)?0(mod m) (1)稱為模 m同余式. 若 an≠0(mod m), 稱n是(1)的次數(shù). 若 x0滿足 f(x)?0(mod m), 則 x?x0(mod m)稱為(1)的解. 注:不同解是指互不同余的解.,2.4 一次同余式,注意, 若x0是(1)的解, 則
68、模m的剩余類[x0], 即全部整數(shù)x0+km, k=0, ±1, ±2,…中每一個都是滿足(1), 而x0是[x0]非負最小整數(shù), 即是非負最小剩余.由定義可知, 要求(1)的解, 只要逐個把0,1, 2, …,(m-1)代人(1)中進行驗算即可.但當m大時, 計算量往往太大.下面就來討論一元一次同余式的解的問題.,2.4 一次同余式,定理 11 設(a,m)=1, m>0, 則ax?b(mod m)
69、 (2) 恰有一解, 且 x?ba?(m)-1(mod m)證明 因為0,1,…,m-1是模m的一完全剩余系, (a,m)=1, 故0,a,2a,…,(m-1)a也是模m的一完全剩余系, 所以其中恰有一整數(shù), 設為ka, 滿足ka ?b(mod m), 即k滿足(2),因而x?k(mod m)是(2)的唯一解.由歐拉定理,立即可得x?ba ?(m)-1(mod m).,2.4 一次同余式,定理2 設(a,m)=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離散數(shù)學基礎
- 離散數(shù)學
- 《離散數(shù)學》試題帶答案(二)
- 離散數(shù)學第二章)
- 《計算機數(shù)學基礎》離散數(shù)學試題
- 離散數(shù)學緒論
- 離散數(shù)學 7
- 離散數(shù)學a答案
- 離散數(shù)學謂詞
- 離散數(shù)學圖論
- 離散數(shù)學第二章3
- 離散數(shù)學高等里離散數(shù)學-課件-chapt15
- 離散數(shù)學答案
- 離散數(shù)學答案
- 范式--離散數(shù)學
- 離散數(shù)學 2
- 離散數(shù)學符號
- 離散數(shù)學discretemathematics
- 離散數(shù)學例題
- 離散數(shù)學1.5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