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節(jié) 種群結構 一、種群分布 二、種群大小 三、種群的年齡分布和性比 四、種群的遺傳和變異 第二節(jié) 種群動態(tài) 一、種群增長模型 二、自然種群的數量變動 三、種群調節(jié),第三章 種群生態(tài)學,1.基因庫和基因頻率2.哈—溫定律3.影響種群遺傳平衡的因素:基因突變、遷移、遺傳漂變和自然選擇等。,第一節(jié) 種群
2、結構一、種群分布二、種群大小三、種群的年齡分布和性比四、種群的遺傳和變異,提問:什么是遺傳漂變?,第一節(jié) 種群結構一、種群分布二、種群大小三、種群的年齡分布和性比四、種群的遺傳和變異,最小可存活種群:P136,3.4自然選擇(1)自然選擇類型,第一節(jié) 種群結構一、種群分布二、種群大小三、種群的年齡分布和性比四、種群的遺傳和變異,自然選擇的類型,按其對種群表現型的選擇結果,可以將自然選擇分為三類:
3、 1. 穩(wěn)定選擇:環(huán)境條件對靠近種群數量特征分布中間的個體有利,“淘汰”兩側的極端個體,選擇屬于穩(wěn)定型的。如出生體重。 2. 定向選擇:當選擇對一側的“極端”個體有利時,種群的平均值向這一側移動。這可能是基因型變化最快的一類。大部分人工選擇。 3. 分裂選擇:當選擇對兩側的“極端”個體有利時,“中間”個體被淘汰,使種群分成兩部分。,自然選擇的類型,自然選擇的類型,3.4自然選擇(1)自然
4、選擇類型(2)自然選擇的生物學單位:,第一節(jié) 種群結構一、種群分布二、種群大小三、種群的年齡分布和性比四、種群的遺傳和變異,自然選擇的類型,1. 配子選擇:自然選擇作用于配子,從而影響基因頻率。 2. 親屬選擇:個體行為有利于提高其親屬的適合度,親屬個體具有某些相同的基因,自然選擇表現為親屬選擇。(多與利他行為有關) 3. 群體選擇:同種的種群表現為不連續(xù)的小群,自然選擇可以在小群間發(fā)生。
5、 4. 性選擇:在個體間競爭配偶中,由于優(yōu)勢雄性能獲得交配機會,從而使這些特征在后代中不斷強化發(fā)展。,上述三種選擇是個體選擇,可能還有四個生物學單位的選擇:,第二節(jié) 種群動態(tài)一、種群增長模型,1.種群在無限環(huán)境中增長,世代間有重疊且增長率不變的增長模型:其積分式為Nt=N0ert,r的生物學含義?,內稟增長能力rm:當資源不受限制,無環(huán)境脅迫,種群處于良好狀態(tài)時,種群能達到的理論上的最大增長能力。,第二節(jié) 種群動態(tài)一
6、、種群增長模型,2.種群在有限環(huán)境中增長,世代間有重疊且增長率隨密度增加而減少的增長模型:其積分式為,K的生物學含義?,模型中的兩個參數K和r已成為生物進化對策理論中的重要概念。,第二節(jié) 種群動態(tài)一、種群增長模型,3. r- 選擇與K-選擇r-選擇:有利于增大內稟增長率的選擇。K-選擇:有利于增加競爭能力的選擇。進一步將 r-選擇的物種稱為r- 策略 者,K選擇的物種稱為K—策略者,1954年,英國鳥類學家lack:低
7、生育力,親體有良好保護、關懷幼體的行為;高生育力,沒有親體關懷的行為。,第二節(jié) 種群動態(tài)一、種群增長模型,3. r- 選擇與K-選擇,1967年,MacArthur和Wilson按棲息環(huán)境和進化對策把生物分成r—對策者和K—對策者兩大類。其一是氣候穩(wěn)定,天災少的生態(tài)飽和系統(tǒng):K—對策。另一是氣候不穩(wěn)定,天災多的生態(tài)真空區(qū): r—對策。,1970年,E.Pianka把這種思想擴展到應用于所有生物。并比較了r—選擇和K—選擇的有關
8、特征:,第二節(jié) 種群動態(tài)一、種群增長模型,3. r- 選擇與K-選擇,第二節(jié) 種群動態(tài)一、種群增長模型,3. r- 選擇與K-選擇,,,思考:r和K兩類生態(tài)對策,在進化中各有其優(yōu)缺點。,第二節(jié) 種群動態(tài)一、種群增長模型二、自然種群數量變動類型,,,問:什么是生態(tài)入侵?,第二節(jié) 種群動態(tài)一、種群增長模型二、自然種群數量變動類型三、種群調節(jié),,(一)氣候學派:種群數量受天氣的強烈影響。以色列的Bodenhei
9、mer(1928)對昆蟲種群密度的研究:昆蟲的早期死亡率有80—90%是由天氣條件而引起的。強調種群數量變動,否定穩(wěn)定性 。 澳大利亞的Andrewartha and Birch(1957)對果園薊馬種群達14年的研究發(fā)現:天氣期限不夠長是限制薊馬迅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非密度制約性的。,第二節(jié) 種群動態(tài)一、種群增長模型二、自然種群數量變動類型三、種群調節(jié),,(一)氣候學派(二)生物學派:捕食、寄生、競爭、食物等生物因素對種
10、群起調節(jié)作用。澳大利亞昆蟲學學者Nicholson(1933):以種群平衡學說主要論點。,折衷觀點:在物種最有利的環(huán)境中,密度制約因素決定種群數量;在環(huán)境很不利的條件下,非密度制約因素左右種群數量變動。,第二節(jié) 種群動態(tài)一、種群增長模型二、自然種群數量變動類型三、種群調節(jié),,(一)氣候學派(二)生物學派(三)自動調節(jié)學說1.共同特點:(1)強調種群調節(jié)的內源性因素,即種內成員的異質性;(2)負反饋理論;(3)適應
11、性特征,自然選擇的結果。,第二節(jié) 種群動態(tài)一、種群增長模型二、自然種群數量變動類型三、種群調節(jié),,(一)氣候學派(二)生物學派(三)自動調節(jié)學說1.共同特點2.行為調節(jié)學說——Wyune-Edwards學說動物社群等級和領域性等社群行為是一種調節(jié)種群密度的機制。,第二節(jié) 種群動態(tài)一、種群增長模型二、自然種群數量變動類型三、種群調節(jié),,(一)氣候學派(二)生物學派(三)自動調節(jié)學說1.共同特點2.行為
12、調節(jié)學說——Wyune-Edwards學說主要從鳥獸兩類動物的研究所得;理論依據是群體選擇論。,第二節(jié) 種群動態(tài)一、種群增長模型二、自然種群數量變動類型三、種群調節(jié),,(一)氣候學派(二)生物學派(三)自動調節(jié)學說1.共同特點2.行為調節(jié)——Wyune-Edwards學說3.內分泌調節(jié)——Christian學說,第二節(jié) 種群動態(tài)一、種群增長模型二、自然種群數量變動類型三、種群調節(jié),,(一)氣候學派(二
13、)生物學派(三)自動調節(jié)學說1.共同特點2.行為調節(jié)——Wyune-Edwards學說3.內分泌調節(jié)——Christian學說,內分泌調節(jié)學說,一方面使生長素減少,生長代謝受阻,個體死亡率增加,機體防御能力減弱;另一方面性激素分泌減少,生殖受到抑制,出生率降低,胚胎死亡率增高,幼體發(fā)育不佳等。 反對意見:野外種群的調查結果與此不一致;主要用于獸類,對其他動物類群是否適用尚不清楚;高密度的后果往往不在當代出現而是影響下
14、一代。,第二節(jié) 種群動態(tài)一、種群增長模型二、自然種群數量變動類型三、種群調節(jié),,(一)氣候學派(二)生物學派(三)自動調節(jié)學說1.共同特點2.行為調節(jié)——Wyune-Edwards學說3.內分泌調節(jié)——Christian學說4.遺傳調節(jié)——Chitty 學說,遺傳調節(jié)學說,第二節(jié) 種群動態(tài)一、種群增長模型二、自然種群數量變動類型三、種群調節(jié),,(一)氣候學派(二)生物學派(三)自動調節(jié)學說1.共同特
15、點2.行為調節(jié)——Wyune-Edwards學說3.內分泌調節(jié)——Christian學說4.遺傳調節(jié)——Chitty 學說5. 新進展,種群調節(jié)理論的新進展,Sinclair(1989)對其進行了綜述:1. 慎用術語:種群調節(jié)與種群限制的區(qū)別限制過程:使種群數量減少或不至于出現過度上升調節(jié)過程:當種群偏離平衡密度時,使其回到原來平衡密度。2. 不同類群生物的生活周期不同其調節(jié)機制也不同。應加強研究的類群:熱帶地區(qū)動物,
16、海洋、淡水動物,本節(jié)主要內容,1.自然選擇有哪幾種類型?2.試述r-對策,K-對策在進化過程中的優(yōu)缺點。3.各種調節(jié)學說及其優(yōu)缺點,新進展。,第一節(jié) 種群結構 第二節(jié) 種群動態(tài) ? 第三節(jié) 種內關系 ?一、密度效應 二、婚配制度 三、社會等級 四、隔離與領域性 五、群聚與分散 六、利他行為 七、通 訊 八、性別生
17、態(tài)學 第四節(jié) 種間相互作用,第三章 種群生態(tài)學,一、密度效應,密度效應:又叫鄰接效應(the effect of neighbours): 在一定時間內,當種群的個體數量增加時,就必定出現鄰接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稱為密度效應或鄰接效應。最后產量恒定法則–3/2 自疏法則,一、密度效應,最后產量恒定法則在一定范圍內,當條件相同時,不管一個種群的密度如何,最后產量差不多總是一樣的。 Y=W d=Ki,,一、密度效應,–3/2
18、 自疏法則自疏:密度增大后,種群內的部分個體死亡,種群密度有所下降,稱為自疏。W=Cd-a W=Cd-3/2 被稱為-3/2 自疏法則,,,第一節(jié) 種群動態(tài) 第二節(jié) 種群的進化與選擇 第三節(jié) 種內關系? 第四節(jié) 種間相互作用 一、競爭 二、他感作用 三、捕食作用 四、寄生
19、 五、共生 六、協(xié)同進化,第三章 種群生態(tài)學,種群相互關系的類型,競爭,種間競爭: 是指兩個物種或更多物種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資源時,產生的相互競爭作用。,一 種間競爭,一 種間競爭,(一)、高斯假說大草履蟲和雙核小草履蟲雙核小草履蟲和袋狀草履蟲,兩種草履蟲,分開培養(yǎng)和混合培養(yǎng),出現不同生長曲線,一 種間競爭,(一)高斯假說當兩個物種利用同一資源、空間時產生種間競爭現象,兩個物種越相似,它們的生態(tài)為重疊就越多,
20、競爭就越激烈。(二)競爭排斥原理生態(tài)學上(生態(tài)位上)相同的兩個物種不可能在同一地區(qū)內長期共存,即完全的競爭者不能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區(qū)內,由于劇烈競爭,它們之間必然會出現棲息地、食性、活動時間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態(tài)位分化。,生態(tài)位分化,五種北美鶯同以云杉為生,分處不同的位置,達到避開競爭的效果。,(三)、生態(tài)位理論,一個穩(wěn)定的群落中,由于各種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態(tài)位,種群間能避免直接的競爭,從而保證了群落的穩(wěn)定;一個相互起作用的
21、、生態(tài)位分化的種群系統(tǒng),各種群在他們對群落的時間、空間和資源的利用方面都趨向于互相補充而不是直接競爭。因此,由多個種群組成的生物群落,要比單一種群的群落更能有效地利用環(huán)境資源,維持長期較高的生產力,具有更大的穩(wěn)定性。,競爭模型,1925年和1926年洛特卡(Lotka)和沃爾泰勒(Volterra)分別提出了種間競爭模型。 他們以邏輯斯諦增長模型為基礎,引入了新的參數----競爭系數(α,β)。,(四). 種間競爭模型:,競
22、爭模型,α為種群1的競爭系數,表示在種群1的環(huán)境中,每增加一個種群2個體對種群1所產生的密度效應。在種群1的環(huán)境容納量(K1)中,除有N1占據外,還有αN2的空間或資源被種群2所占用了。顯然,α越小,種群1的競爭力越強;α越大,種群2的種間競爭力越強。,種間競爭模型,,數學模型,種群1的增長模型為:,種群2的增長模型為:,(五). Tilman模型:,(六). 似然競爭,一個種群個體數量的增加將會導致捕食者種群個體數量增加,從而加重了對
23、另一物種的捕食(妨礙)作用,反之亦然。由于通過共同捕食者而相互影響,兩個物種可都不受資源短缺的限制,因此稱似然競爭。,他感作用,他感作用指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學物質,對別種生物發(fā)生影響的現象。又稱異種抑制作用。 植物的分泌物在種間競爭中具有重要作用,他感作用是保證種群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手段之一。,二、他感作用(Allelopathy) 偏害作用(Amensalism),他感作用,植物排出分泌物的方式或途徑:(1
24、)揮發(fā);(2)淋溶;(3)根的直接分泌。 影響分泌物作用效果的因素:(1)生物體的生理狀況;(2)氣候條件:溫度、風(揮發(fā))、降水量(淋溶)、氣壓、光照等。,他感作用,作業(yè):1.什么是種群的分布型(又稱分布格局)?有哪幾種類型?主要決定因素有哪些?2. 試述r-對策,K-對策在進化過程中的優(yōu)缺點。,第三章 種群生態(tài)學,第一節(jié) 種群動態(tài) 第二節(jié) 種群的進化與選擇 第三節(jié) 種內關系
25、 第四節(jié) 種間相互作用 一、競爭 二、他感作用 ? 三、捕食作用 四、寄生 五、共生 六、協(xié)同進化,第三章 種群生態(tài)學,捕食作用,三、捕食作用(Predation),1. 定義: 捕食就是一種生物取食另一種生物,前者稱為捕食者(Predator),后者稱為獵物或被食者(Prey)。
26、 狹義的捕食指肉食動物捕食其它動物,廣義的捕食還包括食草動物的食草作用,擬寄生(寄生蜂將卵產于其它動物卵中,在幼蟲體內生長),同類相食。,廣義的捕食類型,典型的或狹義的捕食作用:食草:擬寄生:寄生物一般要將宿主殺死。寄生:不直接殺死宿主。同類相食,捕食作用,2、捕食者和獵物種群的數量動態(tài)模型,(1). 假設和公式:獵物在無捕食者時按指數式增長。捕食者在無獵物時按指數式減少。世代相連續(xù)。兩者共存于一有限空間。獵物增長因捕食
27、而降低的因素:N、P、?捕食者增長決定于: N、P、 θr1:獵物的內稟增長能力r2:捕食者在無獵物時的瞬時死亡率。(2)模型行為:,捕食者與獵物,(1)捕食者和獵物種群密切相關,表現出模型預測的周期性振蕩。(2)捕食者對獵物種群有致命性影響。如澳洲瓢蟲對吹綿介殼蟲的防治作用(致命性的)。網捕兇猛魚類,可使大麻哈魚數量增加,魚苗成活率提高了3倍。(3)決定性。千里光(植物的花)的數量直接決定捕食者(紅棒球蝶燈蛾的幼體)的數
28、量。,3. 自然界捕食者——獵物種群的動態(tài):,捕食者與獵物,(4)無關。捕打榛雞天敵后,僅雛雞的存活率提高,對秋季種群密度沒有明顯影響(不顯著相關)。 英國牛津大學附近的林姬鼠和歐鼠平種群數量變化很大(達20倍),它們的捕食者灰林鸮種群非常穩(wěn)定。(5)捕食者對獵物種群無多大影響。捕食者對獵物種群密度還有調節(jié)作用,是密度制約性的調節(jié)因子。,3. 自然界捕食者——獵物種群的動態(tài):,捕食者與獵物,3. 自然界捕食者——獵物種群
29、的動態(tài):,應客觀對待自然界的捕食現象。學習本節(jié)注意一點:即捕食、寄生和競爭看起來好像對一種有利對另一種不利。但深入研究發(fā)現它們是相輔相成、協(xié)同進化而來的姐妹種。,自然界中如果沒有捕食者和寄生者,獵物或宿主種群將始終更好嗎?,難道獵物或被食者和宿主種群不能從捕食者和寄生種群取得好處嗎?,實例,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黑尾鹿種群的數量變動情況:捕食者為美洲獅和狼。1905年以前黑尾鹿種群為4000頭,1907-1918年捕打捕食者,鹿種群上升到4
30、萬頭,1925年達到10萬頭,草場極度退化,1929年又降到4萬頭,以后降到1萬頭。,4. 捕食者——獵物的協(xié)同進化:,19世紀末,挪威為保護雷鳥,捕獵猛禽和獸類,高密度的雷鳥卻引起了球蟲病和其它疾病的廣泛傳播,20世紀初,雷鳥一次又一次大量死亡。,說明什么問題?,又說明什么問題?,實例,捕食者與獵物之間的相互適應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經長期協(xié)同進化逐步形成的。,4. 捕食者——獵物的協(xié)同進化:,在自然選擇壓力下,捕食者被生態(tài)學家稱為精
31、明的捕食者。,捕食者和獵物種群都有一套適應性特征。,食草作用,5. 食草作用(1)定義:是廣義捕食的一種類型,特點是被捕食者植物只有部分集體受害,植物也沒有主動逃脫食草動物的能力。只取食其中的構件(如部分樹葉等)。接近于寄生,但不是弱者對強者的依附。,(2):相互適應①食草動物對植物的危害,食草作用,5. 食草作用(2)相互適應②植物的補償機制③植物的防衛(wèi)反應:,(3):協(xié)同進化①馬力筋的強心苷②螞蟻和金合歡的互利共生,
32、(4):相互動態(tài),第一節(jié) 種群動態(tài) 第二節(jié) 種群的進化與選擇 第三節(jié) 種內關系 第四節(jié) 種間相互作用 一、競爭 二、他感作用 三、捕食作用 ? 四、寄生 五、共生 六、協(xié)同進化,第三章 種群生態(tài)學,寄生,1.概念: 寄生是指一種生物(寄生者)攝取另
33、一種生物(宿主)的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物質、而維持生活的現象。 寄生者與捕食者不同,它多次攝取宿主營養(yǎng),一般不“立即”或直接殺死宿主。這是“弱者”依附“強者”的情況。擬寄生:一般要殺死寄主,四、寄生(Parasitism),相互適應,2. 寄生的類型:(1)超寄生(2)內、外寄生(3)專性、兼性寄生(4)尸養(yǎng)、活養(yǎng)寄生(5)微型、大型寄生(6)全、半寄生(7)整生、暫時寄生,第一節(jié) 種群動態(tài)
34、 第二節(jié) 種群的進化與選擇 第三節(jié) 種內關系 第四節(jié) 種間相互作用 一、競爭 二、他感作用 三、捕食作用 四、寄生 ? 五、共生 六、協(xié)同進化,第三章 種群生態(tài)學,共生,共生這個術語廣義地可以理解為共同生活,包括互利共生(共生)、偏利共生(共棲)、甚至寄生等。這與傳統(tǒng)解說相矛盾,
35、所以我們應盡量避免使用共生,或將共生只理解為互利共生。,五、共生(Symbiosis),偏利共生,偏利共生 (共棲) 指對一方有利,對另一方無利也無明顯害處的共同生活現象。 藤本植物附生于喬木的枝上,易獲得陽光;藤壺附生于鯨魚或螃蟹背上;鮣魚以頭頂吸盤固著在鯊魚腹部等。,1. 偏利共生(commensalism),互利共生,指對雙方都有利的共同生活現象。包括: (1)兼性互利共生(原始合作):雙方都從對方獲得好處,
36、離開對方也都可生活。如裂唇魚(清潔工)專吃一些魚類(如笛鯛)口腔和鰓部的寄生物。 (2)專性互利共生:雙方都從對方獲得好處,離開對方一方或雙方不可生活,分為單方專性和雙方專性互利共生兩種類型。,2. 互利共生(mutualism),互利共生,前者如人與家畜(不能獨立),絲暇虎魚利用鼓蝦的巢穴作隱蔽場所,鼓蝦(不能獨立)是盲的,離開洞穴時,以細長的觸角保持與魚的接觸,代替眼睛起警報作用。后者如花和蜜蜂,反芻動物與瘤胃內的細菌和原
37、生動物,高等植物與真菌(菌根),白蟻和腸道內的鞭毛蟲等。,實 例,第一節(jié) 種群動態(tài) 第二節(jié) 種群的進化與選擇 第三節(jié) 種內關系 第四節(jié) 種間相互作用 一、競爭 二、他感作用 三、捕食作用 四、寄生 五、共生 ? 六、協(xié)同進化,第三章 種群生態(tài)學,協(xié)同進化,協(xié)
38、同進化是指物種A的性狀作為對物種B性狀的反應而進化,物種B這一性狀本身又是作為對物種A性狀的反應而進化。1.捕食: 捕食者與獵物相互適應是長期協(xié)同進化的結果。捕食者通常具銳利的爪,撕裂用的牙、毒腺…或其它“武器”,以提高捕食效率;相反,獵物常具保護色、警戒色、假死、擬態(tài)…等適應特征,以逃避被捕食。,六、協(xié)同進化(coevolution),,協(xié)同進化實例,如蝙蝠以回聲定位“設備”捕食獵物,一些蛾類以腹部“雙耳”感受聲納逃避捕
39、食;燈蛾科種類能發(fā)射超聲波,使其失靈。蝙蝠為對付這種“先進”的防衛(wèi)系統(tǒng),還能通過改變頻率,逃避發(fā)射蛾類易接受的頻率,或停止回聲探測,直接接受蛾類所產生的聲音,以發(fā)現獵物。二者的相互適應是進化過程中的一場真實的“軍備競賽”。 在協(xié)同進化過程中,有害的“負作用”傾向于減弱,“精明的”捕食者不會對獵物過捕。實際上,捕食者捕到的獵物多為領域外的、受傷的、有病的、年老的、無家可歸的“游蕩者”,使獵物種群有更高的素質。,食草作用,植物與食草
40、動物的協(xié)同進化。植物發(fā)展了防御機制,如有毒的次生物質;食草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相應的適應性,如形成特殊的酶進行解毒,或調整食草時間,避開有毒的化學物質。 如馬利筋和歐洲夾竹桃含有強心苷,后者能引起動物嘔吐和心臟病發(fā)作死亡;斑蝶的幼蟲可取食馬利筋,它對強心苷免疫,還積累這一物質;鳥類一般不捕食它;一些蝶類還模擬它,采用擬態(tài)作用逃避鳥類捕食。這是植物保護機制被動物利用的例子。,2.食草作用:,寄生,寄生者與宿主的協(xié)同進化,也
41、常常使有害的“負作用”減弱,甚至演變?yōu)榛ダ采P系。寄生者在侵入宿主機體中形成了致病力,如果致病力過強,將宿主消滅,寄生者隨之滅亡。寄生者的致病力還遇到了來自宿主的自衛(wèi)能力,如免疫反應等。,3.寄生:,競爭,協(xié)同進化還在競爭物種間和共生物種間存在。進化過程中相互作用的物種間都向著適應統(tǒng)一的方向發(fā)展。,4. 競爭,競爭,廣義的捕食類型2. 怎樣客觀認識捕食在自然界中的作用3.基本概念:食草、寄生、擬寄生、共生、附生、協(xié)同進化4. 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自然選擇
- 華萊士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之比較.pdf
- 索伯自然選擇論的哲學思想研究.pdf
- 自然選擇對雞基因組進化的影響.pdf
- 32401.天山北麓擬南芥表型分化及自然選擇研究
- 大豆異地衍生重組自交系群體部分性狀的自然選擇效應.pdf
- 趨利避害——自然選擇塑造的領域特殊性歸納邏輯.pdf
- 基于自然選擇理論的生存優(yōu)勢效應及其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pdf
- 基于自然選擇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的水火電力系統(tǒng)隨機優(yōu)化調度研究.pdf
- 項目類型自然科學類序號1
- 孝南區(qū)梔子的自然變異類型評價及優(yōu)株選擇.pdf
- ansys單元類型選擇
- 脊髓小腦共濟性失調2型的修飾基因變異及自然選擇對ATXN2基因的影響.pdf
- abaqus單元類型選擇
- 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四單元《自然選擇的證明》精品公開課獲獎教案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下)
- 核苷酸水平上對自然選擇作用的檢驗及人CDYL基因中兩個新外顯子起源與進化的研究.pdf
- 淺論橋梁基礎類型的選擇
- 常用花木類型與選擇原則
- 鋁合金門窗類型選擇
- 電動機類型的選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