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目 錄</b></p><p><b> 一般設計部分</b></p><p> 1 礦區(qū)概述及井田地質特征1</p><p><b> 1.1礦區(qū)概述1</b></p><p> 1.2 井田地質特征1</p>
2、<p> 1.3 煤層特征7</p><p> 2 井田境界與儲量16</p><p> 2.1井田境界16</p><p> 2.2 礦井儲量計算16</p><p> 3 礦井工作制度、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21</p><p> 3.1礦井工作制度21</p>&l
3、t;p> 3.2礦井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21</p><p><b> 4 井田開拓23</b></p><p> 4.1井田開拓的基本問題23</p><p> 4.2 礦井基本巷道32</p><p> 5 準備方式——帶區(qū)巷道布置40</p><p> 5.1煤
4、層地質特征40</p><p> 5.2 帶區(qū)巷道布置及生產系統(tǒng)41</p><p> 5.3帶區(qū)車場選型設計47</p><p><b> 6 采煤方法48</b></p><p> 6.1 采煤工藝方式48</p><p> 6.2回采巷道布置64</p>
5、<p><b> 7 井下運輸66</b></p><p><b> 7.1概述66</b></p><p> 7.2帶區(qū)運輸設備選擇67</p><p> 7.3大巷運輸設備選69</p><p><b> 8 礦井提升73</b></p&
6、gt;<p> 8.1礦井提升概述73</p><p> 8.2主副井提升73</p><p> 9 礦井通風及安全77</p><p> 9.1礦井地質、開拓、開采概況77</p><p> 9.2礦井通風系統(tǒng)的確定78</p><p> 9.3礦井風量計算81</p>
7、;<p> 9.4礦井阻力計算89</p><p> 9.5選擇礦井通風設備94</p><p> 9.6安全災害的預防措施99</p><p> 10 設計礦井基本技術經濟指標101</p><p><b> 參考文獻103</b></p><p><b&
8、gt; 專題設計部分</b></p><p> 淺析大采高綜采面礦壓顯現特征與控制105</p><p><b> 0 引言105</b></p><p> 1 國內外研究現狀107</p><p> 1.1大采高綜采技術現狀107</p><p> 1. 2大采高
9、綜采工作面礦壓顯現規(guī)律研究現狀108</p><p> 2 大采高綜采工作面礦壓觀測111</p><p> 2. 1沙曲礦24101大采高綜采工作面概況111</p><p> 2.2 24101大采高綜采工作面礦壓觀測方案113</p><p> 2. 3 24101大采高綜采工作面礦壓顯現規(guī)律114</p>
10、<p> 3 大采高綜采工作面礦壓顯現特征分析119</p><p> 3. 1沙曲礦大采高綜采工作面礦壓特征分析119</p><p> 3.2康家灘礦大采高綜采工作面礦壓特征分析121</p><p> 3.3寺河礦大采高綜采工作面礦壓特征分析123</p><p> 4 大采高綜采工作面煤巖組合力學模型及
11、其控制125</p><p> 4. 1大采高綜采工作面煤巖組合力學模型的建立125</p><p> 4.2大采高綜采工作面煤巖組合力學模型計算實例129</p><p><b> 結論131</b></p><p><b> 翻譯部分</b></p><p&g
12、t;<b> 英文原文135</b></p><p><b> 中文譯文142</b></p><p><b> 致 謝148</b></p><p> 一 般 部 分</p><p> 1 礦區(qū)概述及井田地質特征</p&g
13、t;<p><b> 1.1礦區(qū)概述</b></p><p> 1.1.1 礦區(qū)地理位置</p><p> 劉橋二礦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劉橋鎮(zhèn)境內。西以省界與河南省永城市毗鄰,東距濉溪縣約10km,東北距淮北市約13km。其地理坐標為:</p><p> 東經:116º37'30"~116º
14、41'15"</p><p> 北緯:33º54'30"~33º58'00"</p><p> 礦井東~東南淺部以土樓斷層和劉橋一礦為界,西~西北以省界與河南省永城市的新莊煤礦相接。礦井交通十分方便,濉溪縣至永城市公路從礦區(qū)通過,可直接接通河南省和安徽省內公路網。礦井鐵路專用線經濉溪站轉接京滬、隴海和京九三大干線通往全國各地,交通極為便
15、利,如圖1-1所示。</p><p> 1.1.2 礦區(qū)氣候條件</p><p> 本區(qū)氣候溫和,屬北溫帶季風區(qū)海洋~大陸性氣候。氣候變化明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多風,夏季炎熱多雨,春秋兩季溫和。據淮北市氣象局1980~2000年觀測資料,年平均氣溫14.3℃,最高氣溫40.3℃(1988年7月8日),最低氣溫-10.9℃(1988年12月16日)。年平均降雨量785mm,雨量多集中在
16、7、8月份。最大凍土深度0.17m,年平均風速2.2m/s,最大風速達20 m/s,主導風向東~東北風。無霜期210~240天,凍結期一般在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中旬。</p><p> 1.1.3 礦區(qū)的水文情況</p><p> 本礦地處淮北平原中部。礦區(qū)內地勢平坦,地表自然標高+30m~+32m左右,有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趨勢?;鶐r無出露,均為巨厚新生界松散層覆蓋。</p>
17、<p> 本區(qū)屬淮河流域。區(qū)內有王引河、丁溝、任李溝、曹溝等小型溝渠自西北向東南經礦區(qū)后,再經沱河注入淮河。礦區(qū)內農用灌溝縱橫,零星坐落這幾個村莊。</p><p> 地表下潛水豐富,一般居民生活用水及部分工業(yè)用水皆取于此。</p><p> 1.2 井田地質特征</p><p> 礦井東~東南淺部以土樓斷層和劉橋一礦為界,西~西北以省界與河南
18、省永城市的新莊煤礦相接。井田走向長度為5.08~5.71km,平均走向長度為5.62km,傾斜寬為2.38~3.63km,平均為3.26 km,平均傾角為7.13度,井田水平寬度為2.71~3.04 km,水平面積為18.05平方公里。</p><p> 圖1-1 劉橋二礦交通位置示意圖</p><p> 1.2.1 煤系地層</p><p> 劉橋二礦屬于淮
19、北煤田濉肖礦區(qū),位于淮北煤田中西部,在地層區(qū)劃分上屬于華北地層區(qū)魯西地層分區(qū)徐宿小區(qū)。本區(qū)地層出露甚少,多為第四系沖、洪積</p><p> 平原覆蓋。礦井范圍內無基巖出露,均為新生界松散層所覆蓋,經鉆孔揭露地層有奧陶系(O1+2)、石炭系(C2+3)、二疊系(P)、第三(N)和第四系(Q),地層厚度大于1500m,見圖1-2,由老至新概述如下:</p><p><b> ?。?/p>
20、1)奧陶系(O)</b></p><p> 奧陶系中、下統(tǒng)老虎山組~馬家溝組(O2l-O1m),層厚度118.89m。巖性為淺灰色厚層狀的石灰?guī)r,質純、性脆、微晶結構,局部含白云質,高角度裂隙發(fā)育。</p><p><b> ?。?)石炭系(C)</b></p><p> 地層厚度129.73m,為本溪組和太原組。</p&
21、gt;<p> 1)中統(tǒng)本溪組(C2b)</p><p> 地層厚度14.18~23.10m。巖性以淺灰色到暗紅色的雜色含鋁泥巖為主,夾有少量的泥質灰?guī)r。含鋁泥巖為中厚層狀,含有鐵質結核及菱鐵鮞粒。與下伏奧陶系地層呈假整合接觸。</p><p> 2)上統(tǒng)太原組(C3t)</p><p> 地層厚度115.55m。巖性以深灰色的泥巖、粉砂巖及灰
22、色的砂巖為主,灰到深灰色的石灰?guī)r次之,夾少量的薄煤層。泥巖、粉砂巖中多見有炭屑或植物化石碎片 。下伏本溪組地層呈整合接觸。</p><p><b> ?。?)二疊系(P)</b></p><p> 1)下統(tǒng)山西組(P1s)</p><p> 下部以太原組頂部一灰之頂為界,上界為鋁質泥巖之底。地層厚度84.00~124.00m,平均108.5
23、0m。巖性由砂巖、粉砂巖、泥巖和煤層組成。含2個煤層(組),其中6煤層為本礦井主要可采煤層之一。</p><p> 2)下統(tǒng)下石盒子組(P1xs)</p><p> 下界為4煤層下鋁質泥巖底界面,上界為K3砂巖底界面,地層厚度201.80~248.20m,平均227.10m。巖性由砂巖、粉砂巖、泥巖、鋁質泥巖和煤層組成,為本礦井主要含煤段。含4個煤層(組),除3煤層為局部可采煤層、4煤
24、層為礦井主要可采煤層外,其余均為不可采煤層。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p><p> 3)上統(tǒng)上石盒子組(P2SS)</p><p> 下界為K3砂巖之底,未見上界,最大厚度約為298.58m,巖性由砂巖、粉砂巖和泥巖組成,自下而上,泥巖、粉砂巖顏色變雜,紫色綠色增多。含3個煤層(組),均不可采。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p><p> ?。?)上第三系(N)&
25、lt;/p><p> 總厚5.90~67.20m,平均厚度28.94m。不整合于二迭系地層之上。</p><p> 圖1-2 綜合地質柱狀圖</p><p><b> ?。?)第四系(Q)</b></p><p> 1)更新統(tǒng)(Q1-3)</p><p> 總厚38.80~93.70m,平均厚
26、度63.97m。與第三系呈假整合接觸。</p><p> 下部主要由淺黃色及淺灰綠色、灰白色細、中砂組成,其中夾1~2層粘土或砂質粘土;部主要由棕黃色夾淺灰綠色粘土、砂質粘土組成,夾1~3層砂或粘土質砂,頂部含有較多鈣質或鐵錳質結核。</p><p><b> 2)全新統(tǒng)(Q4)</b></p><p> 厚度為20.18~39.80m,
27、平均厚度32.79m。</p><p> 以褐黃色細砂、粉砂、粘土質砂為主,夾粘土及砂質粘土,含螺螄、蚌殼化石,近地表為耕植土壤,屬現代河流泛濫相沉積。</p><p> 1.2.2 水文地質特征</p><p> 本礦為第三、四系松散層覆蓋下的裂隙充水礦床。根據含水層賦存介質特征自上而下劃分為第三、四系松散層孔隙含水層(組),二疊系煤系砂巖裂隙含水層(段),
28、太原組石灰?guī)r巖溶裂隙含水層(段),奧陶系石灰?guī)r巖溶裂隙含水層(段)。各含水層(組、段)之間又分布有相應的隔水層(組、段),因此各含水層(組、段)自然狀態(tài)下補給、逕流、排泄條件顯著不同,從而在水化學特征上也存在明顯的差別。</p><p> 根據鉆探及測井、抽(注)水試驗、簡易水文觀測、水文長觀孔及巷道、工作面實際揭露的水文地質資料,對本礦主要含水層水文地質特征敘述如下:</p><p>
29、 (1)新生界松散層含、隔水層(組)</p><p> 1)第一含水層(組)</p><p> 一般自地表垂深3~5m起,底板埋深28.00~41.60m,平均33m。含水層主要由淺黃色粉砂、粘土質砂及細砂組成,夾薄層砂質粘土,局部含有砂礓塊。含水砂層厚度為15.00~28.60m,平均22m。</p><p> 2)第一隔水層(組)</p>
30、<p> 底板埋深53.50~86.60m,平均深度72m,由棕黃色夾淺灰綠色斑塊的粘土及砂質粘土組成,其中夾2~5層砂或粘土質砂。粘土類兩極厚度14.00~45.60m,平均厚度29.50m。粘土塑性指數為14.20~26.80。粘土類質純致密,可塑性較強。該層(組)分布穩(wěn)定,隔水性能較好,能阻隔其上、下的含水層的水力聯(lián)系。</p><p> 3)第二含水層(組)</p><p
31、> 底板埋深72.30~105.60m,平均埋深88m,由淺黃色及淺灰色綠色、灰白色細、中砂夾1~4層粘土或砂質粘土組成。含水砂層厚3.70~31.70m,平均11.00m。砂層分布不穩(wěn)定,厚度變化大,局部地段僅有相應的層位,無明顯的含水砂層存在,由于含水砂層發(fā)育分布不均,富水性也相對強弱不一。</p><p> 4)第二隔水層(組)</p><p> 底板埋深99.30~12
32、0.00m平均埋深105m,隔水層厚度4.90~22.60m。巖性以棕黃色、淺灰綠色的粘土或砂質粘土為主,部分夾1~3層砂或粘土質砂,呈透鏡狀分布。</p><p> 5)第三含水層(組)</p><p> 底板埋深112.60~170.60m,平均138m。巖性以灰白色、淺黃色細砂、中砂及少量粗砂為主,夾1~3層粘土或砂質粘土。含水砂層分布不穩(wěn)定,兩極厚度5.8~43.70m,平均厚
33、度21.60m。</p><p> 6)第三隔水層(組)</p><p> 本層(組)底部深度112.00~191.80m。其不整合于二迭系之上,主要由灰綠色、淺黃色粘土及砂質粘土夾1~3層砂層組成,偶夾鈣質及鐵錳質結核。隔水層兩極厚度0~37m,平均厚度11.80m。粘土層可塑性好,膨脹性強,塑性指數18.2~21.0,隔水性良好。本礦內三隔在大部分地帶均能起到較好的隔水作用,使三含
34、之水不能成為礦井的直接充水水源。</p><p> ?。?)二疊系煤系含、隔水層(段)</p><p> 1)五含上隔水層(段)</p><p> 除部分地段該層位缺失外,厚度為68~215.59m,一般大于100m,巖性為泥巖、粉砂巖、砂巖相互交替,以泥巖、粉砂巖為主,砂巖裂隙不發(fā)育,穿過該層段的鉆孔沖洗液只有02-1、03-4等少數孔發(fā)生漏失現象,說明該層段
35、的隔水性能較好。</p><p> 2)第五含水層(段)(K3砂巖裂隙含水層)</p><p> 巖性主要由灰白色中、粗砂巖組成,厚約30m,巖體剛性強,是巖層受力區(qū)構造破裂極為發(fā)育的介質條件。該層段厚度大,分布穩(wěn)定,垂直裂隙發(fā)育。在鉆探過程中曾多次發(fā)生涌漏水現象,有些孔漏失嚴重,據主檢孔抽水試驗資料,平均q=0.1613l/s.m,K=12.07m/d,水位標高+0.04m,水化學類
36、型為SO4.Cl- Na. Ca類型,礦化度為1.97g/L。</p><p> 3)K3砂巖下隔水層(段)</p><p> 主要由泥巖、粉砂巖夾少量砂巖組成,除少數孔缺失該層段外,厚度為50~85m,穿過該層位的鉆孔只有個別鉆孔沖洗液發(fā)生漏失現象,說明該層(段)的隔水性是好的。</p><p> 4)第六含水層(段)(區(qū)域5煤上下砂巖裂隙含水層)</
37、p><p> 六含主要由1~3層灰白色中、細粒砂巖夾泥巖或粉砂巖組成。砂巖厚度3~30m,一般厚度15m左右,其巖性致密,堅硬,裂隙發(fā)育,據風檢和副檢孔抽水試驗資料,平均q=0.0024~0.7563l/s.m,K=0.0075~12.89m/d,水化學類型為SO4-K+ Na. Ca類型,礦化度為2.178~2.242g/L。</p><p> 以上資料說明,六含砂巖裂隙發(fā)育不均一,局部
38、裂隙發(fā)育好,富水性中等。</p><p> 5)4煤上隔水層(段)</p><p> 此層(段)間距33~81m,主要由泥巖、粉砂巖夾1~2層砂巖組成,巖性致密完整,裂隙不發(fā)育,只有個別孔出現沖洗液漏失現象,此層(段)隔水性能較好。</p><p> 6)4煤上、下砂巖裂隙含水層</p><p> 巖性以灰白色中、細粒砂巖為主,夾泥巖
39、、粉砂巖。七含砂巖厚度4.50~41.20m,平均20.20m,見表5107。七含在本礦中部和9線以北砂巖厚度較大,含水性相對較強。據鉆孔抽水試驗資料q=0.0436~0.0921l/s.m,K=0.1009~0.1897m/d,富水性弱。水化學類型為SO4-K+ Na類型,礦化度為2.317~3.412g/L。以上資料表明該含水層富水性較好,但含水性、導水性很不均一,局部較強。其地下水處于封閉~半封閉環(huán)境,以儲存量為主。是開采4煤層的
40、直接充水水源。</p><p> 7)4煤下鋁質泥巖隔水層(段)</p><p> 此層段厚度為20~65m。一般厚度為25m左右,巖性以鋁質泥巖為主,局部夾薄層砂巖,該鋁質泥巖為淺灰~灰白色,含紫色花斑,性脆含較多菱鐵鮞粒,巖性特征明顯,層位、厚度穩(wěn)定,是中、下部煤組的分界。其巖性致密,隔水性能較好。</p><p> 8)6煤上下砂巖裂隙含水層</p
41、><p> 該含水層砂巖厚度5.20~49.87m,平均21.50m左右。巖性以灰白色中、細砂巖為主,夾灰色粉砂巖及泥巖。砂巖裂隙發(fā)育不均,局部多發(fā)育垂直裂隙。6煤上砂巖在14勘探線以北厚度較大,含水較豐富。在勘探施工時,曾發(fā)生多次沖洗液消耗量大或漏失現象。據12-13-1孔抽水試驗,q=0.0104l/s.m,K=0.0383m/d,水化學類型為SO4-K+ Na類型,礦化度為3.693g/L。據2005年04-
42、4(水17)鉆孔流量測井資料,八含水位標高為-147.204m, K=1.13m/d。6煤上下砂巖裂隙含水層流量測井資料。</p><p> 6煤上下砂巖裂隙含水層是開采6煤層時礦井直接充水含水層。</p><p> 本礦井最大涌水量為683.40m3/時,正常涌水量為525.44 m3/時。</p><p><b> 1.3 煤層特征</b&
43、gt;</p><p> 1.3.1 可采煤層</p><p> 本礦井可采煤層有4、6兩個個煤層,其煤層特征見表1-1。</p><p><b> (1)4煤層</b></p><p> 位于下石盒子組下部,上距3煤層0~12.30m,平均5.50m。下距分界鋁質泥巖24~60.50m,平均37.50m。煤層結
44、構簡單,無夾矸。煤層厚0~5.54m,平均3.2m,屬中厚煤層??刹尚灾笖?1.0%,變異系數39%,可采區(qū)內平均厚度為3.2m,可采面積占92.7%,屬較穩(wěn)定煤層。煤層頂板以泥巖為主,粉砂巖次之,中部為少量砂巖;底板以泥巖為主,次為粉砂巖。</p><p><b> (2)6煤層</b></p><p> 位于山西組中部,上距鋁質泥巖39~70m,平均55.5m
45、;下距太原組第一層灰?guī)r40.5~65m,平均53.4m。煤層結構簡單,以單一煤層為主,局部含一層泥巖夾矸。以中厚~厚煤層為主,煤層厚度0.55~5.93m,平均3.3m??刹尚灾笖?7.5%,變異系數26%,可采區(qū)內平均厚度為3.3m,可采面積94.6%,屬較穩(wěn)定煤層。在礦井的東北部具巖漿巖侵區(qū)和沖刷區(qū),煤層頂板以泥巖為主,粉砂巖次之,少量砂巖,底板多為泥巖和粉砂巖。</p><p> 綜上所述,4、6煤層為全
46、區(qū)可采,結構較簡單的較穩(wěn)定中厚煤層,下面的設計只針對這兩層煤。</p><p> 表1-1 可采煤層特征表</p><p> 1.3.2 煤的特征</p><p> 煤的物理性質見表1-2。</p><p> 表1-2 各煤層物理性質統(tǒng)計表 <
47、;/p><p> 煤巖特征特征見表1-3。</p><p> 表1-3各煤層宏觀煤巖特征表 </p><p><b> 煤的化學性質</b></p><p> ?。?)揮發(fā)分(Vdat)</p><p> 本礦井各煤層
48、均屬低揮發(fā)分煤。4、6煤層的揮發(fā)分產率見表1-4</p><p> 表1-4 各煤層揮發(fā)分產率統(tǒng)計</p><p> 貧煤揮發(fā)分一般在10%~15%之間,無煙煤揮發(fā)分一般在8%~10%之間。本礦井各煤層揮發(fā)分產率與煤層相對深度有一定的相關性。在縱向上由淺到深,揮發(fā)分產率逐漸減??;在平面上,沿走向自東向西有逐漸減小的趨勢。</p><p> 本礦井揮發(fā)分產率總體
49、較低,與淮北煤田大部分礦井相比較,顯示出較高異常,說明本區(qū)在接受深成變質的同時,還受到巖漿熱力變質作用。</p><p><b> ?。?)有害組分</b></p><p> 各煤層的有害組分見表1-5。</p><p><b> 1)水分(Mad)</b></p><p> 各可采煤層原煤水
50、分平均在0.88~1.04%之間,(2)、灰分(A.d)</p><p><b> 灰分產率</b></p><p> 根據礦井各煤層的回采煤樣灰分測試(表1-6),4煤層的回采煤樣原煤平均灰分高于可采煤樣灰分6.12%左右,6煤層的回采煤樣原煤平均灰分約高出可采煤樣灰分2.27%左右,說明4煤層及頂底板結構遭受構造破壞,增加頂板管理難度,在采掘過程中有滑脫夾矸或
51、頂底板巖石在采煤時混入煤內,增加了開采灰分。</p><p> 表1-5 有害組分統(tǒng)計表</p><p><b> 灰成分及灰熔點</b></p><p> 各煤層灰成分分析見表1-7。</p><p> 表1-6 回采煤樣原煤灰分統(tǒng)計表</p><p> 表1-7 灰成份統(tǒng)計表<
52、/p><p> 各煤層的灰分組成基本相同,主要為酸性化合物,其中以SiO2和Al2O3為主,少量SO3;堿性化合物中以Fe2O3和CaO為主,少量MgO、TiO2和K2O等。</p><p> 4煤層SiO2+Al2O3平均含量為78.13%;6煤層SiO2+Al2O3平均含量為71.27%,可見6煤層的酸性化合物低于4煤層。煤灰成分組成的差異,表明煤層(組)成煤古地理環(huán)境不同。反映了在煤
53、系地層形成和演變過程中,含煤沉積由海陸交互相逐漸演變?yōu)殛懴嗟奶攸c。</p><p> 從測試結果,各煤層煤灰熔點均屬高熔~難熔。</p><p><b> 硫分(St.d)</b></p><p> 各可采煤層原煤全硫含量平均為0.45~0.65%之間,屬低硫煤,顯示出淡水泥炭沼澤成煤特征。標準差一般小于0.10,屬變化小。</p&
54、gt;<p> 各煤層中的硫含量較低時,硫分以有機硫為主,所以,在精煤中測定的全硫含量接近原煤,表明在洗選過程中,脫硫效果較差。</p><p><b> 磷(P.d)</b></p><p> 各煤層原煤的磷含量在0.0015~0.0035%之間,精煤磷含量﹤0.0040%,屬特低磷煤。</p><p> 氯、三氧化二砷
55、和氟(Cl、As2O3、F)</p><p> 各煤層含量均很低,對煤的工業(yè)利用沒有影響或影響甚微。</p><p><b> (3)元素分析</b></p><p> 各煤層煤的元素分析成果統(tǒng)計見表1-8。</p><p> 通過對各煤層的氫碳原子比和氧碳原子比進行計算統(tǒng)計,在克瑞威倫煤帶圖上,本礦的煤位于無煙
56、煤區(qū)。</p><p> 表1-8 元素分析統(tǒng)計表</p><p><b> ?。?)煤的工藝性能</b></p><p><b> 1)粘結性和結焦性</b></p><p> 本礦井各煤層G值及Y值較低(表1-9),多為高變質的貧煤、無煙煤。其粘結性和結焦性很低,甚至不具粘結性及結焦性。&
57、lt;/p><p> 表1-9 煤層粘結性指標統(tǒng)計表</p><p><b> 2)燃燒性</b></p><p><b> 發(fā)熱量</b></p><p> 各煤層發(fā)熱量情況見表1-10。經過換算, 4、6煤層的干燥基高位發(fā)熱量分別為: 27.22 MJ/kg、28.93 MJ/kg,由此可見
58、:3煤層、4煤層和6煤層均為高熱值煤。</p><p> 表1-10 各煤層發(fā)熱量情況統(tǒng)計</p><p><b> 熔渣性和結污性</b></p><p> 本礦各煤層的灰渣屬酸性,堿酸比平均在0.16~0.26之間,6煤層較4煤層偏高,但熔渣、結污指數均﹤0.15,各煤層均為低熔渣、低結污、高熔灰煤,對鍋爐爐壁和對流管道危害很小,宜
59、采用固態(tài)排渣(見表1-11)。</p><p> 表1-11 灰渣特征一覽表</p><p><b> 燃料比</b></p><p> 各可采煤層煤的固定碳含量在68~75%之間,6煤相比較4煤含量偏高。燃料比一般大于6,如以日本動力用煤對其評價,均屬優(yōu)質燃料煤。</p><p> 3)可磨性(HGI)<
60、/p><p> 煤對CO2反應測定見表1-12,從表中可見,反應溫度和還原率成正比,溫度愈高,αCO2愈大。當溫度達950℃以上時,6煤對CO2的反應性比4煤好,貧煤比無煙煤反應性好。6煤活性之所以比4煤好,在于6煤層的煤的灰成分中,Ca含量較4煤層高(CaO﹥10%),因為CaO+Fe2O3對CO2有較強的催化作用。</p><p> 總之,在標準溫度下(950℃),貧煤活性比無煙煤好,
61、但各煤層均屬反應性較好煤層。如要使αCO2≥60%,必須升高爐溫至1000℃以上。</p><p> 表1-12 煤及焦碳對二氧化碳化學反映性成果</p><p> 1.3.3 其它有益礦產</p><p><b> (1)微量元素</b></p><p> 煤中微量元素種類繁多,但大多含量甚微,沒有明顯富集。通
62、過光譜半定量分析,對煤層和鋁質泥巖中易于富集的鎵、鍺二種元素進行了測定 (見表1-13)。從表中可以看出,各煤層的鎵、鍺的含量差異不大,其含量均未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最低工業(yè)品位要求,在目前經濟技術條件下尚無回收利用價值。 </p><p> 表1-13 鎵鍺含量統(tǒng)計表 </p><p>&
63、lt;b> ?。?)鋁質泥巖</b></p><p> 在本礦井下石盒子組底部(4煤層下)發(fā)育1~2層,厚2~4m鋁質泥巖,層位穩(wěn)定,分布較廣。從取樣化驗分析結果看,采樣化驗結果Al2O3含量大部分在22.76%~32.56%之間,達到三級粘土礦品位,但AL2O3/SIO2<1,達不到鋁土礦的邊界工業(yè)品位2.1的要求,在目前技術條件下,不能用于冶煉鋁。由于鋁質泥巖中的Fe2O3含量在7.
64、44%~23.55%之間,也達不到1984年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制定的《耐火粘土勘探規(guī)范》中硬質粘土的標準,不具備工業(yè)利用價值。</p><p> 1.3.4 瓦斯,煤塵及自燃</p><p><b> (1)瓦斯</b></p><p> 根據精查地質報告的瓦斯地質資料,全礦井最大絕對瓦斯涌出量為7.866 m3/min,最大相對瓦斯涌出
65、量為1.732m3/t,礦井瓦斯等級應定為低瓦斯礦井。</p><p> (2)煤塵和煤的自燃</p><p> 據煤塵爆炸,測試結果,各煤層火焰長度為25~40mm,均有爆炸危險性,須通入20~45%的巖粉方能抑制爆炸。建議采用濕式打眼、煤層注水、放炮噴霧、凈化水幕、轉載點噴霧、沖洗巷幫等綜合防塵措施。</p><p> 據煤的自燃發(fā)火傾向測試結果,各煤層均
66、屬不自燃發(fā)火煤層(Ⅳ級)。</p><p><b> 2 井田境界與儲量</b></p><p><b> 2.1井田境界 </b></p><p> 劉橋二礦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劉橋鎮(zhèn)境內。西以省界與河南省永城市毗鄰,東距濉溪縣約10km,東北距淮北市約13km。</p><p> 礦井
67、范圍東~東南淺部以土樓斷層和劉橋一礦為界,西~西北以省界與河南省永城市的新莊煤礦相接。井田走向長度為5.08-5.71km,平均走向長度為5.62km,傾斜寬為2.38-3.63km,平均為3.26 km,平均傾角為7度,井田水平寬度為2.71-3.04 km,水平面積為18.05平方公里。</p><p> 2.2 礦井儲量計算</p><p><b> 2.2.1構造類型
68、</b></p><p> 煤層內傾角為4°~15°,褶曲與斷層均較發(fā)育,無巖漿活動,為中等構造地區(qū),屬于第二類。</p><p> 2.2.2 礦井工業(yè)儲量</p><p> 礦井工業(yè)儲量是指在井田范圍內,經地質勘探,煤層厚度和質量均合乎開采要求,地質構造比較清楚。</p><p> 根據已看勘探的煤
69、種以貧煤為主,其次是無煙煤,由表2-1知最低可采厚度為0.7m。</p><p> 表2-1 儲量計算厚度、灰分指標</p><p> 本礦井設計對4,6煤層進行開采設計,它們的厚度分別為3.2、3.3,基巖無出露,均為巨厚新生界松散層覆蓋。</p><p> 本次儲量計算是在精查地質報告提供的1:5000煤層底板等高線圖上計算的,儲量計算可靠。</p&
70、gt;<p> 4煤層和6煤層,采用塊段法計算工業(yè)儲量。</p><p> 地質塊段法就是根據一定的地質勘探或開采特征,將礦體劃分為若干塊段,在圈定的塊段法范圍內可用算術平均法求得每個塊段的儲量。煤層總儲量即為各塊段儲量之和,每個塊段內至少應有一個以上的鉆孔。塊段劃分如圖2-1所示。</p><p> 圖2-1 塊段劃分示意圖</p><p>
71、 根據《煤炭工業(yè)設計規(guī)范》,求得以下各儲量類型的值:</p><p> ?。?)礦井地質資源量</p><p> 礦井地質資源量可由以下等式計算:</p><p><b> (2-1)</b></p><p> 式中:——礦井地質資源量,Mt;</p><p> ——煤層平均厚度,m;&l
72、t;/p><p> ——煤層底面面積,m3;</p><p> ——煤容重,t/m3。</p><p> 將各參數代入(2-1)式中可得表2-2,所以地質儲量為:</p><p> =177.74(Mt)</p><p> 表2-2 煤層地質儲量計算</p><p><b>
73、(2)礦井工業(yè)儲量</b></p><p> 根據鉆孔布置,在礦井地質資源量中,60%探明的,30%控制的,10%推斷的。根據煤層厚度和煤質,在探明的和控制的資源量中,70%的是經濟的基礎儲量,30%的是邊際經濟的基礎儲量,則礦井工業(yè)資源/儲量由式計算。</p><p> 礦井工業(yè)儲量可用下式計算:</p><p><b> ?。?-2)&
74、lt;/b></p><p> 式中 ——礦井工業(yè)資源/儲量; </p><p> ——探明的資源量中經濟的基礎儲量;</p><p> ——控制的資源量中經濟的基礎儲量;</p><p> ——探明的資源量中邊際經濟的基礎儲量;</p><p> ——控制的資源量中經濟的基礎儲量;</p&g
75、t;<p><b> ——推斷的資源量;</b></p><p> ——可信度系數,取0.7~0.9。地質構造簡單、煤層賦存穩(wěn)定的礦井,值取0.9;地質構造復雜、煤層賦存較穩(wěn)定的礦井,取0.7。該式取0.8。</p><p><b> 74.65(Mt)</b></p><p><b> 3
76、7.33(Mt)</b></p><p><b> 31.99(Mt)</b></p><p><b> 16.00(Mt)</b></p><p><b> 14.22(Mt)</b></p><p> 因此將各數代入式2-2得:174.19(Mt)<
77、;/p><p> 2.2.3 礦井可采儲量</p><p> 礦井設計資源儲量按式(2-3)計算:</p><p> 式中——礦井設計資源/儲量</p><p> ——斷層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地面建筑煤柱等永久煤柱損失量之和。按礦井工業(yè)儲量的3%算。</p><p> 則:168.96(Mt)<
78、/p><p><b> 礦井設計可采儲量</b></p><p> 式中——礦井設計可采儲量;</p><p> ——工業(yè)場地和主要井巷煤柱損失量之和,按礦井設計資源/儲量的2%算;</p><p> C——采區(qū)采出率,厚煤層不小于75%;中厚煤層不小于80%;薄煤層不小于85%。此處取0.85。</p>
79、;<p> 則:140.75(Mt)</p><p> 2.2.4工業(yè)廣場煤柱</p><p> 根據《煤炭工業(yè)設計規(guī)范》不同井型與其對應的工業(yè)廣場面積見表2-3。第5-22條規(guī)定:工業(yè)廣場的面積為0.8-1.1平方公頃/10萬噸。本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為150萬噸/年,所以取工業(yè)廣場的尺寸為300m×400m的長方形。煤層的平均傾角為10度,工業(yè)廣場的中心處在井
80、田走向的中央,傾向中央偏于煤層中上部,其中心處埋藏深度為-500m,該處表土層厚度為120-160m,主井、副井,地表建筑物均布置在工業(yè)廣場內。工業(yè)廣場按Ⅱ級保護留維護帶,寬度為15m。本礦井的地質掉件及沖積層和基巖層移動角見表2-4。</p><p> 表2-3 工業(yè)場地占地面積指標</p><p> 表2-4 巖層移動角</p><p> 由此根據上述以知
81、條件,畫出如圖2-1所示的工業(yè)廣場保護煤柱的尺寸:</p><p> 圖2-1 工業(yè)廣場保護煤柱</p><p> 由圖可得出保護煤柱的尺寸為:</p><p> 由于兩層煤,需算兩個保護煤柱。由CAD量的兩個梯形的面積分別是:748138.19m2和854064.19 m2 </p><p> S4煤
82、=748138.19/cos10°=759667.57m2</p><p> S6煤=854064.19/cos10°=867225.97m2</p><p> 則:工業(yè)廣場的煤柱量為:</p><p><b> Z工=S×M×R</b></p><p> 式中: Z工--
83、--工業(yè)廣場煤柱量,萬噸;</p><p> S ----工業(yè)廣場壓煤面積,㎡;</p><p> M ----煤層厚度,4煤3.2 m,6煤3.3m;</p><p> R ----煤的容重, 1.5t/m3。</p><p> 則: Z4煤=759667.57×3.2×1.5×10-4</p&g
84、t;<p> =364.64(萬噸)</p><p> Z6煤=867225.97×3.3×1.5×10-4</p><p> =429.28(萬噸)</p><p> Z工=364.64+429.28=793.92(萬噸)</p><p> 3 礦井工作制度、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
85、;/p><p><b> 3.1礦井工作制度</b></p><p> 按照《煤炭工業(yè)礦井設計規(guī)范》中規(guī)定,參考《關于煤礦設計規(guī)范中若干條文修改的說明》,確定本礦井設計生產能力按年工作日330天計算,四六制作業(yè)(三班生產,一班檢修),每日三班出煤,凈提升時間為16小時。</p><p> 3.2礦井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p>
86、<p> 1.礦井設計生產能力</p><p> 因為本井田設計豐富,主采煤層賦存條件簡單,井田內部無較大斷層,比較合適布置大型礦井,經校核后確定本礦井的設計生產能力為150萬噸/年。</p><p><b> 2.井型校核</b></p><p> 下面通過對設計煤層開采能力、輔助生產能力、儲量條件及安全條件等因素對井型加
87、以校核。</p><p> ?。?)礦井開采能力校核</p><p> 劉橋二礦4、6煤層均為中厚煤層,煤層平均傾角為8度,地質構造簡單,賦存較穩(wěn)定,但礦井瓦斯含量及涌水相對較大,工作面長度不一過大,考慮到礦井的儲量可以布置兩個綜采工作面同采可以滿足礦井的設計能力。</p><p> (2)輔助生產環(huán)節(jié)的能力校核</p><p> 本礦
88、井為大型礦井,開拓方式為立井開拓,主井提升容器為兩對9噸底卸式提升箕斗,提升能力可以達到設計井型的要求,工作面生產原煤一律用帶式輸送機運到采區(qū)煤倉,運輸能力很大,自動化程度很高,原煤外運不成問題。輔助運輸采用罐籠,同時本設計的井底車場調車方便,通過能力大,滿足矸石、材料及人員的調動要求。所以輔助生產環(huán)節(jié)完全能夠滿足設計生產能力的要求。</p><p> (3)通風安全條件的校核</p><p
89、> 本礦井煤塵具有爆炸性瓦斯含量相對較高,屬于高瓦斯礦井,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礦井通風采用對角式通風,礦井達產初期對首采只需先建一個風井即可滿足礦井的通風需求,后期再建一個風井,可以滿足整個礦井通風的要求。本井田內存在若干小斷層,已經查到且不導水,不會影響采煤工作。所以各項安全條件均可以得到保證,不會影響礦井的設計生產能力。</p><p><b> ?。?)儲量條件校核</b>&l
90、t;/p><p> 井田的設計生產能力應于礦井的可采儲量相適應,以保證礦井有足夠的服務年限。</p><p> 礦井服務年限的公式為:</p><p> T=Zk/(A×K) (3-1)</p><p> 其中:T ---礦井的服務年限,年;</p><p&g
91、t; Zk----礦井的可采儲量,140.75Mt;</p><p> A ----礦井的設計生產努力, 150萬噸/年;</p><p> K ----礦井儲量備用系數,取1.4。</p><p> 則: T=140.75×100/(150×1.4)</p><p><b> =67.02(年)<
92、;/b></p><p> 既本礦井的開采服務年限符合規(guī)范的要求。</p><p> 注:確定井型是要考慮備用系數的原因是因為礦井每個生產環(huán)節(jié)有一定的儲備能力,礦井達產后,產量迅速提高,局部地質條件變化,使儲量減少,有的礦井由于技術原因使采出率降低,從而減少儲量,為保證有合適的服務年限,確定井型時,必須考慮備用系數。</p><p> 5)第一水平服務年
93、限校核</p><p> 由本設計第四章井田開拓可知,礦井是單水平上下山開采,水平在-450m,水平服務年限即為全礦井服務年限,為67.02年。</p><p> 即本設計第一水平的服務年限符合礦井設計規(guī)范的的要求。</p><p> 表3-1 不同礦井設計生產能力時礦井服務年限表</p><p><b> 4 井田開拓&l
94、t;/b></p><p> 4.1井田開拓的基本問題</p><p> 井田開拓是指在井田范圍內,為了采煤,從地面向地下開拓一系列巷道進入煤體,建立礦井提升、運輸、通風、排水和動力供應等生產系統(tǒng)。這些用于開拓的井下巷道的形式、數量、位置及其相互聯(lián)系和配合稱為開拓方式。合理的開拓方式,需要對技術可行的幾種開拓方式進行技術經濟比較,才能確定。</p><p>
95、; 井田開拓主要研究如何布置開拓巷道等問題,具體有下列幾個問題需認真研究。</p><p> 確定井筒的形式、數目和配置,合理選擇井筒及工業(yè)場地的位置;</p><p> 合理確定開采水平的數目和位置;</p><p> 布置大巷及井底車場;</p><p> 確定礦井開采程序,做好開采水平的接替;</p><p
96、> 進行礦井開拓延深、深部開拓及技術改造;</p><p> 合理確定礦井通風、運輸及供電系統(tǒng)。</p><p> 確定開拓問題,需根據國家政策,綜合考慮地質、開采技術等諸多條件,經全面比較后才能確定合理的方案。在解決開拓問題時,應遵循下列原則:</p><p> 貫徹執(zhí)行國家有關煤炭工業(yè)的技術政策,為早出煤、出好煤高產高效創(chuàng)造條件。在保證生產可靠和安
97、全的條件下減少開拓工程量;尤其是初期建設工程量,節(jié)約基建投資,加快礦井建設。</p><p> 合理集中開拓部署,簡化生產系統(tǒng),避免生產分散,做到合理集中生產。</p><p> 合理開發(fā)國家資源,減少煤炭損失。</p><p> 必須貫徹執(zhí)行煤礦安全生產的有關規(guī)定。要建立完善的通風、運輸、供電系統(tǒng),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產條件,減少巷道維護量,使主要巷道經常保持良好狀
98、態(tài)。</p><p> 要適應當前國家的技術水平和設備供應情況,并為采用新技術、新工藝、發(fā)展采煤機械化、綜掘機械化、自動化創(chuàng)造條件。</p><p> 根據用戶需要,應照顧到不同媒質、煤種的煤層分別開采,以及其它有益礦物的綜合開采。</p><p> 本井田開拓方式的選擇,主要考慮到以下幾個因素:</p><p> 1)本井田煤層埋藏
99、較深,煤層可采線在-250m,最深處到-850m表土層厚度大,120~160m。</p><p> 2)本井田瓦斯及涌水比較小,對開拓方式的選擇影響不大。</p><p> 3)本礦地表地勢平坦,且多為農田,無大的地表水系和水體,地面平均標高為+32m。</p><p> 4.1.1 井筒形式的確定</p><p> ?。?)井筒形式的
100、確定</p><p> 井筒形式有三種:平硐、斜井、立井。一般情況下,平硐最簡單,斜井次之,立井最復雜。具體見表4-1。</p><p> 本礦井煤層傾角小,平均7.13°,為近水平煤層;表土層厚約120~160 m,無流沙層;水文地質情況中等—簡單,涌水量不大;井筒需要特殊施工—凍結法建井,因此需采用立井開拓。</p><p> 表4-1 井筒形式
101、比較</p><p> ?。?)井筒位置的確定</p><p> 井筒位置選擇要有利于減少初期井巷工程量,縮短建井工期,減少占地面積,降低運輸費用,節(jié)省投資;要有利于礦井的迅速達產和正常接替。因此,井筒位置的確定原則:</p><p> 1)沿井田走向的有利位置</p><p> 當井田形狀比較規(guī)則而且儲量分布均勻時,井筒的有利位置應在
102、井田走向中央;當井田儲量呈不均勻分布時,應布置在儲量的中央,以形成兩翼儲量比較均勻的雙翼井田,可使沿井田走向的井下運輸工作量最小,通風網路較短,通風阻力小。</p><p> 2)井筒沿井田傾斜方向的有利位置</p><p> 井筒位于井田淺部時,總石門工程量大,但第一水平及投資較少,建井工期短;井筒位于井田中部時,石門較短,沿石門的運輸工程量較?。痪参挥诰锏南虏繒r,石門長度和沿石
103、門的運輸工作量大,如果煤系基底有含水量大的巖層不允許井筒穿過時,它可以延深井筒到深部,對開采井田深部及向下擴展有利。從井筒和工業(yè)場地保護煤柱損失看,井筒愈靠近淺部,煤柱尺寸愈小,愈近深部,煤柱尺寸愈大。因此,一般井筒位于井田傾向方向中偏上的位置。</p><p> 3)有利于礦井初期開采的井筒位置</p><p> 盡可能的使井筒位置靠近淺部初期開采塊段,以減少初期井下開拓巷道的工程量
104、,節(jié)省投資和縮短建井工期。</p><p> 4)地質及水文條件對井筒布置影響</p><p> 要保證井筒,井底車場和硐室位于穩(wěn)定的圍巖中,應盡量使井筒不穿過或少穿過流沙層,較大的含水層,較厚沖積層,斷層破碎帶,煤與瓦斯突出的煤層,較軟的煤層及高應力區(qū)。</p><p> 5)井口位置應便于布置工業(yè)廣場</p><p> 井口附近要
105、布置主,副井生產系統(tǒng)的建筑物及引進鐵路專用線。為了便于地面系統(tǒng)間互相連接,以及修筑鐵路專用線與國家鐵路接軌,要求地面平坦,高差不能太大,盡量避免穿過村鎮(zhèn)居民區(qū),文物古跡保護區(qū),陷落區(qū)或采空區(qū),洪水浸入區(qū),盡量避免橋涵工程,尤其是大型橋涵隧道工程。</p><p> 6)井口應滿足防洪設計標準</p><p> 附近有河流或水庫時要考慮避免一旦決堤的威脅及防洪措施。</p>
106、<p> 由于本井田傾角平緩,厚度變化小,且距離東部國道近。故把井筒置于井田中央,即工業(yè)場地之中。</p><p><b> ?。?)井筒數目</b></p><p> 為了滿足井下煤炭的提升,需設置一主井,輔助提升及進風設置一副井。因為低瓦斯礦井,井田面積較小,表土層厚度大,不宜用邊界式通風,所以不再另設風井,可用主井回風。共計兩個井筒。</p
107、><p> 4.1.2 井筒位置的確定采(帶)區(qū)劃分</p><p> ?。?)井筒位置的確定原則</p><p> 1)有利于第一水平的開采,并兼顧其他水平,有利于井底車場和主要運輸大巷的布置,石門的工程量要盡量少;</p><p> 2)有利于首采采區(qū)布置在井筒附近的富煤階段,首采區(qū)要盡量少遷村或不遷村;</p><
108、p> 3)井田兩翼的儲量基本平衡;</p><p> 4)井筒不宜穿過厚表土層、厚含水層、斷層破壞帶、煤與瓦斯突出煤層或軟弱巖層;</p><p> 圖4-1 采帶區(qū)劃分示意圖</p><p> 5)工業(yè)廣場應充分利用地形,有良好的工程地質條件,且避開高山、低洼和采空區(qū),不受崖崩滑坡和洪水的威脅;</p><p> 6)工業(yè)場
109、地宜少占耕地,少壓煤;</p><p> 7)水源、電源較進,礦井鐵路專用線短,道路布置合理。</p><p> (2)井筒位置的確定</p><p> 本礦井走向長度較大地勢平坦,主副井筒布置在儲量中央,且兩井筒的地面標高大于歷年最高洪水位標高。</p><p> 具體采區(qū)、帶區(qū)劃分見圖4-1。</p><p&g
110、t; 4.1.3 工業(yè)場地的位置</p><p> 工業(yè)場地的位置選擇在主、副井井口附近,即井田中部。</p><p> 工業(yè)場地的形狀和面積:根據表2-3工業(yè)場地占地面積指標,確定地面工業(yè)場地的占地面積為12公頃,形狀為矩形,長邊垂直于井田走向。根據制圖規(guī)范1:5000的圖按300m* 400m繪制。</p><p> 4.1.4 開采水平的確定</
111、p><p> 本礦井主采煤層為4, 6號煤層,其它煤層屬急薄且不穩(wěn)定煤層,近期暫不開采可作為后備儲量。4, 6號煤層屬緩斜煤層,平均傾角為7,煤層無露頭,煤層埋藏最深處達-850m,垂直高度達900m。根據《煤炭工業(yè)設計規(guī)范》規(guī)定,緩傾斜、傾斜煤層的階段垂高為200~350m,針對于本礦井的實際條件,決定煤層的階段垂高為300m左右。</p><p> 由于本礦井瓦斯,涌水及煤層傾角比較小
112、,所以可以考慮上下山的開采方案,考慮到井田范圍不大,所以本礦井也可采用兩水平的開采方式。采用兩個水平劃分時,立井開拓第一水平,由于6煤下200米有奧灰?guī)r含水層,所以二水平的延深不能考慮采用立井延深,因此,采用暗斜井延深。</p><p> 4.1.5 礦井開拓方案比較</p><p><b> ?。?)提出方案</b></p><p> 根
113、據以上分析,現提出以下四種在技術上可行的開拓方案,如圖4-2,分述如下:</p><p> 方案一:立井單水平上下山(巖石大巷) </p><p> 主、副井均為立井,布置于井田中央,大巷布置在巖層當中。</p><p> 方案二:立井單水平上下山(煤層大巷)</p><p> 主、副井均為立井,布置于井田中央,大巷布置在煤層當中。&
114、lt;/p><p> 方案三:立井兩水平暗斜井延深(巖石大巷)</p><p> 主、副井均為立井,布置于井田中央,暗斜井延深,大巷布置在巖層當中。</p><p> 方案四:立井兩水平暗斜井延深(煤層大巷)主、副井均為立井,布置于井田中央,暗斜井延深,大巷布置在煤層當中。</p><p><b> ?。?)技術比較</b&
115、gt;</p><p> 以上所提四個方案中,井筒位置、數量和軌道大巷、回風大巷長度以及一、二水平采區(qū)和帶區(qū)布置總體一致。區(qū)別在于二水平的開拓方式不同而引起部分基建、生產經營費用不同。</p><p> 圖4-2 開拓方案示意圖</p><p> 方案一、二中,區(qū)別在于一方案中巖石大巷,這樣就增加了巖石巷道的掘進,使后期基建費用加大;增加了設備的配備;維護費
116、用;但其優(yōu)點也是顯而易見的:減少了大巷保護煤柱,運輸系統(tǒng)干擾降低,各種運輸暢通,由于是厚煤層開采,通風安全性提高,通風條件優(yōu)化,可以適當減少煤巷的維護,提高了煤炭采出率。方案二中,巖石掘進量明顯較少,而且設備少,環(huán)節(jié)簡單;開拓準備時間短。但通風條件差;巷道維護費用增加。故兩方案中暫取方案一。詳見表4-2。</p><p> 方案三、四中,區(qū)別在于大巷的布置位置。方案三中大巷布置在巖層中,這樣就導致巖石掘進量高,
117、開拓費用增加,開拓準備時間增加,但其優(yōu)點突出:維修費用低,可以定向取直,有利于輔助運輸工具的使用,安全性高,保護煤柱少。有利于提高煤炭采出率。方案四中,軌道大巷布置在煤層中,掘進容易,速度快,費用低;開拓準備時間短。但后期的維護費用較高;保護煤柱損失大。經粗略估算,兩方案中暫取方案三。詳見表4-2。</p><p><b> ?。?)經濟比較</b></p><p>
118、 方案一、三有差別的建井工程量、生產經營工程量、基建費、生產經營費和</p><p> 經濟比較結果,分別匯總于表4-3~表4-7中。</p><p> 在上述經濟比較中需要說明以下幾點:</p><p> 兩方案大巷布置數目及位置相同;</p><p> 主、副井布置在巖層中,維護費用較低,故未對比其維護費用的差別;</p&
119、gt;<p> 主、輔運輸大巷斷面大小不同,大巷維護費用按平均維護費用估算;</p><p> 方案中相同部分未做比較分析,僅對不同之處進行了計算對比。</p><p> 由對比結果可知,方案一比方案三的總費用少17%;綜合以上技術經濟比較,確定礦井開拓方式為:立井單水平上下山(巖石大巷),選用方案一;</p><p> 表4-5 基建費用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采礦工程畢業(yè)設計大采高;綜采技術
- 淺析大采高綜采面礦壓顯現特征與控制
- 淺析大采高綜采面礦壓顯現特征與控制.doc
- 淺析大采高綜采面礦壓顯現特征與控制(省優(yōu))
- 淺析大采高綜采面礦壓顯現特征與控制.doc
- 采礦工程畢業(yè)設計說明書
- 采礦工程畢業(yè)設計說明書
- 采礦工程畢業(yè)設計說明書
- 采礦工程畢業(yè)設計說明書
- 采礦工程畢業(yè)設計設計說明書
- 采礦工程畢業(yè)設計說明書3
- 采礦工程專業(yè)畢業(yè)設計說明書
- 采礦工程畢業(yè)論文-- 綜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的應用
- 采礦工程畢業(yè)論文--綜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的應用
- 采礦工程畢業(yè)設計紅旗煤礦設計說明書
- 采礦工程的畢業(yè)論文-綜采工作面大采高采煤方法的應用
- 大采高綜采工作面礦壓顯現特征及控制研究.pdf
- 采礦工程露天礦課程設計說明書
- 采礦工程畢業(yè)設計
- 采礦工程畢業(yè)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