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生物質能源是一種清潔的、可替代石化燃料的新型能源,但發(fā)展生物質能源勢必要占用大量耕地,而依靠農用地開發(fā)此類植物不符合我國人多地少的實際情況,從長遠來看,利用邊緣土壤進行能源植物的開發(fā)將是解決生物質能源原料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我國有大量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因其對生物的毒害作用不適宜種植進入食物鏈的作物,如果利用這些土壤開發(fā)能源植物既可以解決能源用地問題,對環(huán)境也具有一定的修復意義。 甜高梁(Sorghum bicolor(L.)Mo
2、ench.)因體內含有大量的糖分,是開發(fā)燃料乙醇的重要原料之一,但其體內的實際能值是多大,還具有怎樣的開發(fā)潛能?甜高梁對旱、澇和鹽堿具有良好的抗性,但對重金屬的耐受性如何,與另一種燃料乙醇原料玉米相比,誰更適宜在重金屬土壤上種植,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本試驗以早熟一號、能飼一號、大力±3個甜高粱品種為材料,比較了三者在南京地區(qū)的適應性,糖分積累情況及所具的潛能。又以糖含量最高的品種早熟一號與玉米(Zea Mays)(渝單八號)為材料,通過
3、營養(yǎng)液培養(yǎng)法,研究了不同濃度的Pb、Zn、Cu對玉米和甜高粱幼苗的生長、生理指標以及兩種植物體內重金屬含量的影響。 結果表明:1.早熟一號的生育期最短,大力士最長,品種大力士的株高,整株鮮重與干重、莖稈的直徑、重量和節(jié)數(shù)均大于早熟一號和能飼一號,而早熟一號的生物學性狀又優(yōu)于能飼一號。早熟一號和能飼一號莖稈的蔗糖、可溶性糖含量則顯著高于大力士,其中早熟一號糖含量最高。三個品種植株的單位碳含量和干重熱值沒有顯著差異,早熟一號和能飼一
4、號的碳含量略高于大力士。對三個品種的總糖、總熱值分析發(fā)現(xiàn),早熟一號莖稈的蔗糖和可溶性糖總量最高,而大力士因其高生物量使得總碳和總熱值最大,早熟一號莖稈蔗糖的能量轉化效率最高。 2.重金屬Pb、Zn、Cu對甜高粱和玉米的株高、根長和干重具顯著的負面影響,Cu處理下生長指標的半效應濃度EC50小于Pb、Zn處理。隨著重金屬濃度的增加,葉綠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降低,MDA含量增加。甜高粱的生長和生理指標的變幅均大于玉米,而Cu處理下則相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頭花蓼對重金屬Cd2+、Pb2+脅迫的生理適應性研究.pdf
- 甜高粱在重金屬鎘脅迫下的生理反應和基因鑒定.pdf
- 幾種蘚類植物對重金屬脅迫的響應研究.pdf
- 濕地植物菖蒲對重金屬pb富集能力的研究
- 柳屬植物對重金屬鎘脅迫的生長與生理響應.pdf
- Pb、Zn復合脅迫對兩種苜蓿屬植物生理及重金屬富集作用的影響.pdf
- 耐Cd、As、Pb重金屬促生菌的篩選及Cd脅迫下植物促生菌對甜高粱生長的調控.pdf
- 甜高粱和普通高粱對水分適應性的研究.pdf
- 重金屬cu和zn對高粱種子萌發(fā)及幼苗生長的影響
- 土壤中重金屬Cu、Cd、Zn、Pb吸附及遷移的實驗研究.pdf
- 苦楝對重金屬Cd和酸雨脅迫的生理響應研究.pdf
- 濕地修復生態(tài)工程中水生植物對重金屬Cu、Zn污染廢水的凈化研究.pdf
- 磷基材料鈍化修復重金屬Pb、Cu、Zn復合污染土壤.pdf
- 幾種竹對過量Cu脅迫的生理適應性研究.pdf
- 顆粒污泥對重金屬鉛(Pb)生物吸附的研究.pdf
- 重金屬Cd、Zn、Cu、Pb污染下土壤生物效應及機理.pdf
- 三種柳樹對重金屬鎘脅迫的生長和生理響應.pdf
- 幾種材料對重金屬Cu污染土壤的修復.pdf
- 苔蘚植物中重金屬含量的測定以及重金屬脅迫對苔蘚生理指標的影響.pdf
- 波葉仙鶴蘚對重金屬脅迫的響應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