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伴隨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及城市人口的逐漸增多,水資源與能源短缺、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劇增等棘手問題日益凸顯出來,在我國倡導低碳環(huán)保體系的同時,生活污水的再生利用成為眾多專家學者的研究熱點之一。試驗通過利用新型一體式厭氧流化床-膜生物反應器(integratedAnaerobicFluidized-bedMembraneBioreactor,iAFMBR)處理城市生活污水以實現(xiàn)低碳出水排放及高效能源回收。
新型iAFMBR反應器是將
2、膜組件置于厭氧流化床反應器內部并且利用圓柱形隔板與主反應區(qū)分隔開,經(jīng)過內外筒及膜組件的綜合作用達到污水凈化的目的。試驗期間研究了不同HRT與溫度對iAFMBR處理生活污水效能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在35℃、HRT=8h條件下,iAFMBR經(jīng)過兩個月的啟動期,系統(tǒng)達到穩(wěn)定的有機物去除效果及甲烷氣體產(chǎn)量,出水COD低于100mg.L-1,COD去除率穩(wěn)定在75%左右,甲烷氣體產(chǎn)量保持在400mL/d以上。
HRT的變化
3、對iAFMBR運行效能影響顯著,當HRT大于等于6h時,有機物去除效果穩(wěn)定在74%以上,出水中揮發(fā)性有機酸含量積累較少;HRT減小到4h時,iAFMBR的COD去除率明顯下降,出水中乙酸含量明顯上升。在HRT為6h時單位進水COD轉化為甲烷氣體量達到最高,甲烷的平均日產(chǎn)量為1013.3mL/d,能源回收率達到最高,此時膜污染周期為24d,膜污染發(fā)生時的混合液與濾餅層中微生物代謝產(chǎn)物以EPS為主,且蛋白質含量高于多糖含量。另外,內筒中投加
4、GAC可以有效減緩膜污染。
溫度的改變對iAFMBR處理效能具有顯著影響,隨著溫度的降低有機物去除率逐漸減小,出水中揮發(fā)性有機酸含量逐漸增多,日產(chǎn)氣量逐漸減少,低溫對iAFMBR影響明顯,各指標變化幅度較大,但基于iAFMBR流化床系統(tǒng)及內筒作用,與傳統(tǒng)厭氧工藝相比仍存在一定優(yōu)勢。另外,常溫25℃時單位去除COD轉化為甲烷量達到最高,膜污染周期達到最長25d。
iAFMBR放大到實際工程中與某水廠A2O工藝相比構建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厭氧流化床-旋轉膜生物反應器處理生活污水的試驗研究.pdf
- 一體式膜生物反應器處理生活污水的試驗研究.pdf
- 城市生活污水一體式膜生物反應器處理試驗研究.pdf
- 一體式平板膜生物反應器處理生活污水的研究.pdf
- 一體式厭氧膜生物反應器在生活污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pdf
- 一體式與復合式膜生物反應器處理生活污水的試驗研究.pdf
- 一體式膜生物反應器處理城市污水的研究.pdf
- 一體式懸浮載體流化床處理生活污水試驗研究.pdf
- 一體式膜生物反應器用于生活污水的處理研究.pdf
- 一體式膜生物反應器和序批式膜生物反應器處理生活污水的實驗研究.pdf
- 一體式A-O膜生物反應器處理城市生活污水的試驗研究.pdf
- mbr一體式膜生物反應器
- 一體式膜生物反應器運行特性試驗研究.pdf
- 一體式膜生物反應器膜污染控制的試驗研究.pdf
- 一體式膜生物反應器A-O工藝處理生活污水研究及工程應用.pdf
- 一體式膜生物反應器運行特性研究.pdf
- 厭氧膜—EGSB反應器和微氧膜生物反應器處理生活污水的研究.pdf
- 一體式膜生物反應器的運行研究.pdf
- 一體式膜生物反應器在小區(qū)污水回用中的試驗研究.pdf
- 一體式膜生物反應器處理高鹽含油廢水的試驗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