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機械原理課程設計</b></p><p><b> 說 明 書</b></p><p> 設計題目: 復印機自動翻頁器 </p><p> 系 部: 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 </p><
2、p><b> 目 錄</b></p><p> 1. 摘要………………………………………………….................................</p><p> 2. 背景資料……………………………………………...............................</p><p> 3.
3、 設計分析……………………………………………...............................</p><p> 4. 執(zhí)行機構設計……………………………………….............................</p><p> 4.1 間歇性起落夾書機構……………………………..................................</p
4、><p> 4.2摩擦式翻書機構……………………………………………………….....</p><p> 4.2.1凸輪設計…………………………………………………………..</p><p> 4.2.2翻書桿機構設計…………………………………..........................</p><p> 4.2.3夾書板設計…………
5、……………………………………………..</p><p> 5. 方案比較………………………………………........................................</p><p> 6. 電機的選擇………………………………………………………………</p><p> 7. 參考文獻…………………………………………………………………
6、.</p><p> 8. 心得體會…………………………………………………………………..</p><p><b> 1. 摘要</b></p><p> 我們設計的是應用于復印機上的自動翻頁器。整套裝置由一個電機驅動,完全由機械結構控制,夠自動實能現(xiàn)復印、翻頁過程,并且可以適用于市場上絕大多數(shù)的復印設備。本文首先對國內(nèi)外成熟的設計方
7、案進行分析、研究,提出我們的總體設計方案,再對各個機構具體設計方案、制作方法進行詳細的介紹,最后做出總結、評價和比較。</p><p> 關鍵詞:翻頁器 復印機 </p><p><b> 2. 背景資料:</b></p><p> 現(xiàn)在市場上能夠對整本書在不拆封的條件下進行自動復印的機器有Kirtas Technologis 公司的K
8、irtas APT BookScan 1200(圖1)和ATIZ公司的BookDrive(圖2)。</p><p> 圖1 圖2</p><p> APT BookScan和BookDrive的優(yōu)點十分明顯。掃描裝置置于書本上側,翻書動作結束后可迅速掃描,掃描速度最高可達2400頁每小時。采用氣動裝置取頁,控制精度較高且對于書本的
9、損傷小。但缺點是體積較大,并不適用于其他的復印裝置,并且價格昂貴,BookDrive的單價為35000美元,一般的用戶很難承受這樣的價格。</p><p> 另一方面,近些年國內(nèi)外出現(xiàn)一系列機械翻書機構。如日本Sony公司推出的BooktTime和適用于樂隊指揮者的腳踏式翻頁器等。目前翻書機或翻譜儀常用的取紙方式大概有以下幾種:</p><p> 1、吸頁方式.采用流體力學原理,利用大
10、氣壓來進行取紙,但這種方式時間久之后取紙效果就比較差,機構也比較龐大,效果并不好。 2、定紙方式.即做若干翻書桿,每個翻書桿負責翻一頁書。這種翻書機構成功率是百分之百的,但是由于翻書桿有限,應用程度卻比較差。 3、通過簡單的摩擦搓紙方式.這種方式模擬人手翻頁的搓紙方式,但是需要精確調(diào)試。</p><p> 這些機構大多數(shù)都可以直接由機械結構控制,由一個電機驅動,成本較低?;谝陨蟽蓚€方面的分析,我們設計一種
11、應用于一般復印機上的翻頁裝置。其具有體積小,成本低,兼容性較好等優(yōu)勢,具有一定的市場空間。</p><p><b> 3. 設計分析</b></p><p> 1. 設計要求:全機械結構控制,利用一個電驅動動各類齒輪、桿等機構運動,能夠實現(xiàn)復印、翻書運動的精確有效。做到結構簡單緊湊,體積合適,并應考慮到制造工藝要求、材料強度等因素,使方案真實合理,可實際執(zhí)行。具體
12、的結構設計將在下面的設計部分給出。</p><p> 2. 設計中,所有齒輪均采用標準備參數(shù),各連桿、槽輪、機架等結構均根據(jù)工件制造加工工藝及材料強度要求設計。</p><p> 3.在設計中我們還應考慮一下因素;</p><p> a. 將任何一種書放置好以后,能夠保證固定在儀器上不會掉下來或者自動合上。并且能方便固定與取下。</p><
13、p> b. 翻頁速度:最初設計對翻頁速度不加什么要求,但是不能過慢,應該在較短時間之內(nèi)完成一次翻頁。并且翻完頁后要能回到初始位置,保證下一頁的順利翻成。</p><p> c. 兼容性:比較起不同的書本,應該都可以實現(xiàn)翻頁,因此要求使用的翻頁機要具有自適應能力,可以考慮靜電量(或磁力)可調(diào)的機構。</p><p> d. 紙張保護:不能對書本有太大的磨損,否則會損壞書本。<
14、;/p><p><b> 4.執(zhí)行機構的設計</b></p><p> 通過查閱資料我們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氣動取頁方式需要包括作為壓力氣源的小型空氣壓縮機(或其它壓力氣源),配用于真空吸盤工作的小型真和真空電磁閥門,使整個機構順序協(xié)調(diào)工作的簡單的控制電路。這樣整個機構的體積稍大。并且該機構不能直接由機械控制,與我們的設計初衷不符。因此我們決定采用傳統(tǒng)的摩擦翻頁的方法。該方法
15、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人手的翻頁動作。與氣動取紙相比精確度有所降低,但通過調(diào)試仍然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我們設計的運動循環(huán)簡圖為:</p><p> 可根據(jù)不同周期時間選擇相應角的大小,以滿足整個機構功能的實現(xiàn)。在此,經(jīng)過機構位置的合理設計以及干涉情況的排除,并考慮到裝置的實際運動情況以及需要翻書的效率,我們的設計周期為6秒。由于幾個主要的周期運動機構運用一個電機,又必須完成同周期的運動,并且在一個完整周期內(nèi)必須協(xié)調(diào)運
16、作不能有所干涉,經(jīng)過實際考慮,設定各機構各不同行程對應的回轉角如下:θ1=90°,θ2=45°,θ3=30°,θ4=195°;</p><p> β1+β1°= 300°,β2=30°,β3=30°;</p><p> α1=30°,α2=30°,α3=45°,α4=255
17、176;;</p><p> γ1=45°,γ2=45°,γ3=270°.</p><p> 對應一個周期360°,即6秒,各行程時間以角度比例計算。</p><p> 4.1間歇性起落夾書機構</p><p> 通過對人工翻書復印的過程模擬和考慮到傳統(tǒng)復印機的結構,我們設計將復印的書籍固定到擋
18、板上,用一套機構實現(xiàn)將書抬起,翻頁結束后再將書壓回到復印板上的運動。主要原因在于翻頁動作需要一定空間,需要將書本移動到其他的位置,為了更加省力,我們設計將翻書機構和夾書機構分離。通過間歇性起落機構將夾書板送到指定位置進行翻書。根據(jù)動作循環(huán)圖可知應將連續(xù)轉動變?yōu)橥Pp向擺動。實現(xiàn)機構有擺動從動件凸輪機構,曲線導槽的導桿機構,組合機構等。我們采用曲柄連桿機構和曲柄滑塊機構相結合的方式。</p><p><b&g
19、t; 運動簡圖如下: </b></p><p> 設桿1長r1,桿2長r2.則由上圖個行程邊界處桿件位置關系可以得出:……………………………………………………(1)…………………………….…..…………(2) ……………………………………………………….(3)</p><p> ………………………………………..(4)</p><p> x1+
20、x2+x3=r1+r2………………………………………….. ……………................(5)</p><p> 以上算式建立在預設定各機械行程所對應角度的基礎上,即θ1=90°,θ2=45°,θ3=195°,θ4=30°;</p><p> 根據(jù)算式以及實際機構的合理布局(須保證構件的不干涉)設定相應符合上式的數(shù)據(jù)。下面是運用MA
21、TLAB進行的一些運算,設r1=50mm:</p><p> function z=lianganzu(x,r1)</p><p> z=[(r1+x(5)-x(1)).^2+r1^2-x(5).^2-2*(r1+x(5)-x(1)).*r1*cos(45*pi/180);</p><p> (x(5)-r1).^2+x(3).^2-x(2).^2-2*(x(
22、5)-r1).*x(3)*cos((30+195-180)*pi/180);</p><p> x(3).^2+x(2).^2-(x(5)-r1).^2-2*x(2).*x(3)*cos(75*pi/180);</p><p> x(4).^2+(x(5)-2*r1).^2-(x(5)-2^0.5*(x(5)-r1)).^2-2*(x(5)-2*r1).*x(4)*cos(15*pi/
23、180);</p><p> x(1)+x(2)+x(3)-x(5)-r1];</p><p><b> 算得結果:</b></p><p> 18.1584 94.7939 116.1068 76.5494 179.4335;即對應的r2=179.4335,</p><p> X1=18.1584,
24、 x2=94.7939,x3=116.1068,x4= 76.5494.(mm)</p><p> 當夾書板與復印機緊貼時,在書及夾書板重力作用下,夾書板保持水平位置,滑塊水平運動,該機構為曲柄滑塊機構,滑塊從初始位置滑動到左端邊界時,該機構變?yōu)樗臈U機構,滑塊帶夾書板向上運動,使夾書板達到指定位置,機構又變?yōu)榍瑝K機構,滑塊向上運動到最頂端,該時間為完成翻頁的時間。滑塊到最頂端后推動夾書板向下轉動,回到初始位
25、置。下圖為具體裝置:</p><p> 該機構應滿足以下的要求:</p><p> 夾書板上下轉動時間相對不能過長,在復印機上停留時間約為0.5秒鐘,為翻書動作留下一定的時間。</p><p> 當夾書板到達指定位置后,桿1與桿2形成一條直線,并且導桿與夾書板之間夾角應該為鈍角,否則滑塊無法向上運動,由此原因,結合上圖知θ3+θ4>180°,故
26、設計采用θ3=30°,θ4=195°。</p><p> 當滑塊移動到最左端時電動機能提供足夠的力使夾書板能開始轉動</p><p> 滑塊與導軌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一定要足夠小,否則電機可能無法帶動運動。</p><p> 夾書板須有相當?shù)馁|(zhì)量。</p><p> 4.2摩擦式翻書機構</p><p
27、> 我們采用摩擦式翻書機構。該機構主要模擬人手翻書動作,由四部分構成:松開書夾,摩擦取頁,轉動桿翻頁,。三個動作分先后進行。由運動循環(huán)圖可得摩擦塊的運動路線為:</p><p> 為實現(xiàn)該軌跡,我們將此運動分為兩個步驟,采用兩個凸輪機構來完成。</p><p><b> 4.2.1凸輪設計</b></p><p><b>
28、 ·凸輪1部分的設計</b></p><p> 凸輪一在夾書板到達指定位置后,凸輪半徑增大。推動摩擦塊向右運動,在壓開夾子的同時翻動書頁,使書翻起一定高度,從而方便翻書擺桿插入進行翻頁。因此凸輪一的設計較為簡單,其簡圖為:</p><p> 在設計凸輪機構的基本尺寸是,要考慮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shù)是壓力角α。在實際中為了提高機械效率、改善傳力性能,我們要保證αma
29、x≤【α】,對于擺動從動件【α】=40~45·</p><p> 該翻書機構受力不大,而要求機構緊湊式,應選取較小的基圓半徑。這是可考慮按許用壓力角要求求出。根據(jù)檔書板的位置我們已確定凸輪中心從動件導路的偏置方位正確,偏據(jù)e已選定,根據(jù)公式 tanα= </p><p> 取α=【α】,一般應使</p><p> α具體實際取值,應在實驗后根
30、據(jù)摩擦起頁的實現(xiàn)情況取定。凸輪大徑與小徑長度之差即是摩擦塊在頁面上平動的距離,此距離也應該在實驗后才能得出較好的數(shù)值,初步設計4到5厘米。</p><p><b> ·凸輪2部分的設計</b></p><p> 凸輪2的作用控制摩擦塊旋轉的角度。當夾書板運動到擋板位置時,凸輪2從基圓轉向大圓位置,壓下摩擦塊,為凸輪1水平推動摩擦塊做準備。當凸輪一轉動到基
31、圓位置,水平推動動作結束后,凸輪2半徑變?yōu)榛鶊A半徑,使得摩擦塊上升,脫離書本。: </p><p> 由運動循環(huán)圖可知 β2 =α2,這樣,能保證滑塊落在頁面上即開始平動,而在平動完成時能立即離開頁面,從而最大程度節(jié)省了翻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p><p><b> 效果圖:</b></p><p> 4.2.2翻書桿機構設計<
32、/p><p> 翻書桿固定在擋板上沿,當取頁機構將頁面翻起一定高度后,翻書桿能轉入空隙中并帶動頁面,最終完成翻頁過程。翻書桿由齒輪,皮帶輪進行傳動。我們選擇合適的傳動比,保證翻書桿的運動周期與凸輪的周期相同,總而達到同步的目的。翻書桿的工作行程轉動角度</p><p> d為桿回轉中心到書上邊界的距離,r為轉動桿桿長。我們可以采用不同的桿長來對不同大小的書進行翻頁,要注意的值小于α2+α3
33、.翻書桿的效果圖</p><p> 4.2.3夾書板設計</p><p> 夾書板的基本作用在于配合起落機構將書本提升到翻書位置,并且在復印時達到擋光的功能。在具體設計上,應滿足以下要求:</p><p> 夾子的位置可以調(diào)整,便于裝載不同大小的書籍。</p><p> 夾子在進行翻頁之前能松開,保證翻頁的順利進行。</p>
34、;<p> 在檔書板的位置上,當夾子松開后書本能保持原來的位置不至于滑落。</p><p> 夾子的厚度較小,不致於影響復印效果且夾子的夾持厚度能夠調(diào)節(jié),保證在復印完一定厚度的書籍后仍然能加緊書本。</p><p>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設計了夾書板效果圖如下:</p><p> 擋板采用中部鏤空方式,提供更好的放置書本的方式,使復印時書本能夠
35、更全面的貼合在掃描面上,達到更好的效果。</p><p> 底部的兩個夾子為相同機構,如圖所示</p><p> 這兩個夾子可以在夾書板上下滑動,用來固定不同大小的書籍。當夾書板與檔書板接觸時,擋板會壓緊彈簧1(圖中粉紅色)和彈簧2(藍色),部件1相對于于部件2伸長了一段距離,使得在翻頁過程中底部兩個夾子能自動彈開,保證翻頁的順利進行。當夾書板脫離擋板時,彈簧1和彈簧2松開,能夠將書本
36、夾緊。同時當書的厚度發(fā)生變化時,在彈簧1的作用下能自動降低夾子的高度,保證夾子始終能夠夾緊書本,保證書本不至于在運動時脫離夾書板。</p><p> 與下部的兩個夾子不同,上部左側的夾子必須配合翻書的動作,我們設計摩擦塊對書摩擦前夾子才打開。這樣可以更好的保證書本的位置不受影響??紤]到保護紙張,將夾子的松開方向設計在垂直于書本的方向。根據(jù)杠桿原理,可以設計為兩個斜面,將平面運動轉化為豎直方向的運動。當摩擦塊向右
37、平動時,壓桿將夾子壓起,當摩擦塊向上退出時,夾子可再次夾緊書本。夾子效果圖為:</p><p> 上部右側的夾子同樣采用壓力將夾子壓開??紤]到夾子與翻書桿之間有一定時間上的配合關系。我們選擇將翻書桿與夾子串聯(lián)起來,利用一個凸輪實現(xiàn)間歇性的壓起夾子。連接部效果圖為</p><p> 同樣為保證轉動周期一致,其傳動比為1:1,在此我們采用了2個斜齒輪并設計了平行四邊形的連桿傳動來保證傳動比
38、以及傳動方向的改變。</p><p><b> 5.方案比較</b></p><p> 1.摩擦起頁機構的比較</p><p> 在設計中我們采用不同的翻書機制,設計了另一套翻書機構的方案。該翻書機構的工作原理為:首先,翻頁卷筒以一定壓力壓緊書角,然后通過電機驅動翻頁卷筒順時針旋轉,將若干紙頁卷至翻頁滾筒上方,然后,輔助觸頭旋轉至與翻頁卷
39、筒相靠近,兩者以一定壓力夾緊紙張,此時,翻頁滾筒逆時針旋轉,依靠材料摩擦力差異,將多余紙張卷至翻頁滾筒下方,保證翻頁卷筒與輔助觸頭之間只留有一張紙。這種取紙方式利用紙張與橡膠之間摩擦力的差異,保證每次取紙只取一張,不存在任何偶然因素。并且適合多張材質(zhì)的紙張。當取紙動作結束后,紙張被卷筒和輔助觸頭夾緊,翻頁桿轉動180度即可完成翻頁。該機構的效果圖為:</p><p> 該翻頁機構的最大創(chuàng)新點在于改進了傳統(tǒng)的摩
40、擦搓紙取紙方式,采用新型的雙卷筒正反摩擦取紙方式,將取紙的成功率大大增加,減少了取紙的偶然性。翻頁的動作相對簡單易于控制。該機構由翻書桿和兩個觸頭組成,在結構方面相對緊湊。但該機構需要兩個以上的動力源,且需要簡單的控制電路來實現(xiàn)整個運動過程。因此我們不采用該機構。</p><p> 2.擺動翻書桿的比較</p><p> 采用槽輪機構或者不完全齒輪帶動擺動桿的轉動,具有結構簡單易于控制
41、的特點。但機構一旦確定后其工作行程轉動的角就卻確定,而我們的復印機應適用于各種大小不同的書籍,翻書桿的長度需要調(diào)整,因此轉角也隨之相應變化。不完全齒輪在從動輪在轉動開始和終止時,角速度有突變,沖擊較大,不適用與該機構。從設計制造的角度分析,槽輪和棘輪的設計制造較為復雜。</p><p><b> 3.夾書板設計比較</b></p><p> 在使用一般夾子時,我們
42、為了保證夾子能夠在復印的過程中能夠一直夾緊書本和夾子尾端能保證水平,設計了一種自動調(diào)節(jié)高度的夾書板。該方案采用杠桿原理建立負反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書頁的厚度進行調(diào)整,使夾子能夠保證水平。但該方案的問題在于過多的機構使得夾書板的重量增加,使得機構的效率降低,并且需要采用功率更大的電機才能保證機構的正常運行。在摩擦取紙階段,當摩擦塊壓書進行起頁時,杠桿不能保證書頁仍然在原位置從而影響起頁的效果。</p><p>&
43、lt;b> 6.電機的選擇</b></p><p> 考慮到我們的作品機構比較復雜,尤其是在只用一個電機的情況下必須同時帶動數(shù)個機構進行運轉,需要較大的扭矩,經(jīng)過考量和查閱資料,我們最終選定了SG-545124500直流電機,該電機3.4W的輸出功率和3350r/min的轉速足以滿足我們機構中的動力需要。下面是此電機的相關參數(shù):</p><p> 整個裝置的動力部分
44、可見下圖</p><p> 通過電機的轉動須帶動三個維度的回轉運動,為了實現(xiàn)轉動的三維化,我們采用了斜齒輪轉換運動方向,三個方向分別作為起落機構、擺桿翻頁機構、滑塊摩擦翻頁機構的動力,其中各齒輪模數(shù)均選為2mm。</p><p> 同時,由于三個主要機構有著周期上契合的特點,故電機與各機構的傳動比應相等。</p><p> 由于電機轉速為W0=3350r/mi
45、n,而其他機構轉速據(jù)周期T=6s可算得W=60/6=10r/min,所以電機與其他機構傳動比i=3350/10=335,可看出有很大的傳動比。</p><p> 如圖中所示,須保證三大機構傳動比恒定為1:1,選取齒輪1和1’齒數(shù)為Z1=Z1’=50,齒輪2齒數(shù)為Z2=70,則其傳動比為i1=5/7,此可視為動力機構與起落機構的傳動比。齒輪4與皮帶輪5間通過皮帶傳動。由于齒輪4取用的齒數(shù)為Z4=30,故i14=3
46、0/40=3/4,這樣,為保證傳動比的同等性,齒輪4上固結的皮帶輪槽徑D4與皮帶輪5的槽徑之比為(5/7)/(3/4)=15/28,據(jù)此我們設計的D4=30mm,D5=48mm,這樣就滿足傳動比要求了?;瑝K摩擦翻頁機構的傳動與擺桿翻頁機構傳動類似,只是換了一個方向,因為斜齒輪3和斜齒輪4,皮帶輪5和皮帶輪6均為同種零件。</p><p><b> 7. 參考文獻</b></p>
47、<p> [1]機械原理—基礎篇 楊家軍主編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5.3 </p><p> [2]機械原理—專題篇 楊家軍主編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6.12</p><p><b> 8. 心得體會</b></p><p> 兩周的課程設計過程充滿起伏,使我認識到原理圖到實際機構的距離。整個設計過
48、程中,不管是哪個方案,機構的原理簡圖其實都不復雜,運動在理論上都能輕松實現(xiàn),用到的基本構件都是在課堂上學過的,一般都是連桿,齒輪。但是,很顯然,各種簡單運動組合成復雜運動并使之協(xié)調(diào)進行,不發(fā)生干涉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涉及到各種機構的串并聯(lián),因此,一個完整、清晰的機構簡圖也并不容易得到。其次,一個很完美的機構簡圖并不意味著工作的基本完成,相反,這僅僅意味著跨出了一小步。從我自己及旁人的時間分配上,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機構的合理布局比得到一個
49、機構簡圖困難得多。往往是整個機構的原理及運動簡圖得到后,卻要將大量的時間用在布局上,而且這布局的工作一般都涉及到零部件尺寸的修改與校正,每一個尺寸的變動往往會牽連到其他零部件,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整個過程是修改再修改,極其繁瑣,真是“細節(jié)決定成敗”。當完成了整個三維模型后,我自己很明顯的感覺到模型與實物的差別,很多細節(jié)處都是不盡合理的,有的甚至直接忽略了,比如,兩個連桿的鉸接在模型上就是通過各打一個孔然后用銷釘插入而實現(xiàn)的,但實物中
50、肯定沒有這么簡單,起碼會考慮銷釘是否脫落的問題。</p><p><b> 吳以航</b></p><p> 課程設計培養(yǎng)了我們的綜合運用機械原理課程及其他相關課程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了學以致用。在設計期間我們協(xié)同工作,共同面對機械課程設計當中遇到的困難,培養(yǎng)了我們的團隊精神。在這些過程當中我充分的認識到自己在理論知識具體應用方面的不足,將來要進一步
51、加強,今后的學習需要更加的努力。本次課程設計不僅僅是對自己所學的知識的一次系統(tǒng)總結與應用,還是對自己實踐能力的一次檢驗。</p><p> 總體而言,此次課程設計很有效果,有付出也有收獲,我在這次的設計中感到知識欠缺,與人合作交流方面還存在很大的漏洞,整體和全局的把握上有欠缺,前一段時間分工不是很明確,有些設計的順序不正確, 無用功做了很多,在設計制作的過程中,電腦必不可少,網(wǎng)絡的利用很重要,除了課本上的知識,
52、我們對與畫圖和設計知識有關的相關技術和軟件知識也應當有所了解.機械原理的課程設計時間雖然不長,但留給我們思考的和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 我們這次的設計只能說是完整機械設計的一部分,但是過程種我們還是用到了很多學過的知識。材料力學,工程材料學,matlab,當然還有機械原理等等。知識的整合,讓我對機械這個行業(yè)有了更深的了解。</p><p><b> 聶宸</b></p><
53、;p> 我覺得這次的設計讓我們體會到了一個產(chǎn)品設計的整個流程,所有的步驟。每一步都讓我們自己去做,去體會,讓我們真正得到了實際中的鍛煉。從前期的產(chǎn)品開發(fā)所做的調(diào)研工作,需求分析,到機構的選型分析,再到整機的尺寸的計算,繪圖和仿真,每個人每個細節(jié)都在用心去做。我們不只是照著已有的尺寸畫一下書本上現(xiàn)成的圖樣,而是要考慮尺寸配合,設計優(yōu)化,甚至是市場發(fā)展前景,盡管你設計出來的東西還不完全很完善,也許不比那些市場上現(xiàn)有的產(chǎn)品先進,但我覺
54、得我們的努力是很有價值的,我們的體會也是對我們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崗位,真正在設計一個項目是很有幫助的。</p><p> 課程設計培養(yǎng)了我們的綜合運用機械原理課程及其他相關課程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了學以致用。在設計期間我們協(xié)同工作,共同面對機械課程設計當中遇到的困難,培養(yǎng)了我們的團隊精神。在這些過程當中我充分的認識到自己在理論知識具體應用方面的不足,將來要進一步加強,今后的學習需要更加的努力。本次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