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p><b>  中文6222字</b></p><p>  出處:3D Data Processing, Visualization, and Transmission,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06: 727-734</p><p>  基于鄰近徑向基函數(shù)的三角網(wǎng)格模型的</p>

2、<p><b>  孔洞自動修補技術(shù)</b></p><p>  John Branch,Flavio Prieto, Pierre Boulanger</p><p><b>  發(fā)表于2006年</b></p><p><b>  摘 要</b></p><p&g

3、t;  僅僅應用傳統(tǒng)造型技術(shù)生成實體模型是困難而復雜的,而逆向工程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在逆向工程中,快速光學掃描測量常常地用于從幾個方向?qū)嶓w進行采樣,收集采樣數(shù)據(jù),并把數(shù)據(jù)集成到三角網(wǎng)格實體模型的區(qū)域圖像。實際中,由于視角限制形成測量盲區(qū),自遮擋和測不到等原因,實體表面的某些區(qū)域通常沒有被采樣,在模型中人為地留下一些孔洞。</p><p>  本文提出一種新穎的自動修補三角網(wǎng)格模型孔洞的算法。本算法開始于孔洞

4、邊界的搜索??锥吹倪吔缣幍娜切螢檫吔缛切?,孔洞的邊界就是由邊界三角形互相不共享的邊組成的封閉路徑。根據(jù)孔洞邊界上的點對邊界進行B樣條曲線擬合,再根據(jù)擬合結(jié)果計算孔洞邊界的撓率變化平均值,最后通過撓率變化的極限值判斷該孔洞是否屬于人為孔洞。判斷人為孔洞后,依托鄰近區(qū)域,運用徑向基函數(shù)插值自動修補孔洞。該算法在實驗中取得了理想的結(jié)果。</p><p><b>  1簡介</b></p&

5、gt;<p>  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運用傳統(tǒng)造型技術(shù),很難生成精確的實體幾何模型。激光測距儀[5]與被采樣對象在幾何上相對獨立且數(shù)據(jù)獲取時間極短,故使用激光測距儀更具吸引力。深度和顏色圖象的綜合運用前途樂觀,并且創(chuàng)新地被用于高真實度視覺感受的實現(xiàn)[15,16]。然而,由于實體表面性質(zhì)(例如低反射率或鏡面全反射),自遮擋和測不到等原因,常常不能掃描到一些曲面單元,導致部分用于重構(gòu)實體的數(shù)據(jù)的缺失并最終在模型中引入了孔洞。由上述

6、不完整數(shù)據(jù)集合生成高質(zhì)量的網(wǎng)格幾何模型依然十分困難 [24]??紤]到實現(xiàn)完全掃描真實環(huán)境的技術(shù)難題和經(jīng)濟成本,通過改進殘缺的數(shù)據(jù)集合半自動或自動地提高造型質(zhì)量的工具值得期待。 </p><p>  三角網(wǎng)格模型中的孔洞修補問題可以分為兩個子問題:孔洞識別和基于鄰近有用數(shù)據(jù)的缺失數(shù)據(jù)重構(gòu)。兩個問題都很重要,對于幾何內(nèi)容豐富的實體(例如逼真的雕塑),在掃描它們過程中生成的孔洞一般非常復雜[9]。 然而,在許多實際案件

7、中,如掃描那些光順且平整的區(qū)域多的內(nèi)部環(huán)境(例如,家里或辦公室內(nèi)的環(huán)境)的時候,在深度圖像中生成的孔洞可以簡化拓撲關(guān)系。此時,更簡單的用于識別孔洞和參數(shù)化鄰近的算法可以避免一般情況下產(chǎn)生的問題。 </p><p>  本文提出一種新穎的自動識別和修補較光順表面區(qū)域上孔洞的算法。但是本算法僅適用于光滑表面上的孔洞,而不是提供面向一般孔洞修補問題的解決方案。本算法概念上非常簡單,使用起來十分直接。本算法采用三角網(wǎng)格模

8、型進行邊界分析(是否屬于一個三角形)。界限邊構(gòu)成環(huán)的存在代表孔洞產(chǎn)生。因此,一旦找到界限邊,算法將追蹤整個邊界區(qū)域。邊界環(huán)上的點最終將進行擬合,以用于孔洞修補的插值計算??锥脆徑c集通過徑向基函數(shù)插值擬合出表面。本算法一個重要特點是能夠保證重構(gòu)補丁光順地融入原始表面。</p><p>  而且,重構(gòu)后的表面將保存原始網(wǎng)格的采樣率。如果新點不能滿足以上條件,它們將進行下一步處理。算法是在用于生成網(wǎng)格模型的表面運行,

9、故可以使用任何重構(gòu)技術(shù)且算法本身僅受限于孔洞尺寸。本文算法在真正的數(shù)據(jù)集合上的高效率且能極大地改善三角網(wǎng)格模型的整體質(zhì)量得到了詳盡的展示。 </p><p>  本文各部分組織如下:第1部分是簡介,第2部分簡述前置處理,第3部分詳述孔洞修補算法,第4部分是算法結(jié)果,第5部分是論文總結(jié)和未來展望。</p><p>  2已有研究和相關(guān)成果</p><p>  孔洞修補

10、是實體重構(gòu)中的重大課題,其基礎(chǔ)是深度圖像識別[6,17,20]和基于點云的表面重構(gòu)[2,3,11,12]等以往的研究成果。 </p><p>  Curless和Levoy [8]在實體凹面區(qū)域用內(nèi)插無采樣表面來進行孔洞修補。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快速原型機器,增加的表面層可以生成用于再生產(chǎn)的水密模型。此算法對實體的外觀的只有很少的影響或沒有影響。我們關(guān)注的是,在任務中,如果沒有固定對象,孔洞重構(gòu)會導致模型建立中的人

11、為錯誤。</p><p>  Carr等人[7]使用多維徑向基函數(shù)(RBF)對一套樣本點進行擬合,得到間接的表達結(jié)果。此方法引入一個有符號的距離函數(shù),對這個距離函數(shù)進行徑向基函數(shù)擬合,從得到的結(jié)果中提取的標準表面。這個技術(shù)雖然把整個點云集合當作一個隱函數(shù)處理,不過很通用且能得到很好的結(jié)果。為了生成有符號的距離函數(shù),系統(tǒng)需要知道空間中的哪個部分對應著表面的外部,哪個部分對應著表面的內(nèi)部,而這些常常并不是已知條件。

12、</p><p>  Davis等人[9]使用一種類似于內(nèi)部噴涂技術(shù)[4,18]的容量擴散方法來修補局部掃描中出現(xiàn)的孔洞。該過程包括把普通界面轉(zhuǎn)換成一個具有有符號距離函數(shù)的綜合表示界面。該擴散算法交替地進行著模糊和混合,直到表面可以運用等值面抽取技術(shù)[14]進行提取。</p><p>  Alexa等人 [1]等使用類似于本文算法用點云集合描述形狀,在表面上生成新點集合并以此擬合表面。重構(gòu)

13、的表面可以繼續(xù)對點云集合采樣。然而,此方法卻不是用于孔洞修補。 </p><p>  Wang和Oliveira [21]提出一種改進深度圖像集合描述情景的重構(gòu)過程的方法。該方法先進行分割,然后是對缺失幾何和紋理信息的重構(gòu)。在缺失幾何數(shù)據(jù)的重構(gòu)中可以利用包含許多平面和相對稱表面等真正的(室內(nèi))情景。因此,3D Hough變換用于識別大平面區(qū)域[10,22,23],其對應的區(qū)域被三角網(wǎng)格替換,且在點云集合中刪除對

14、應點。對余下的數(shù)據(jù)集合,通過使用一種增加表面的重建算法[11]單個實體被劃分成空間上互相接近的若干點群。在每個點群種,運用3D Hough變換[21]的變化分析點云以搜索出大致對稱形狀。這些形狀被識別后,算法會自動地通過模型中數(shù)據(jù)的鏡像復制進行重構(gòu)。相對于原始模型,此算法有重大改善,但仍會產(chǎn)生一些可見孔洞。這樣孔洞本質(zhì)上起因于模型兩邊的缺乏數(shù)據(jù)和表面重建算法[2,3,11,12]在多采樣密度區(qū)域的局限性。本文所述的算法針對于以上各種情況

15、下不能解決的孔洞。</p><p><b>  3孔洞修補算法 </b></p><p>  為了便于修正網(wǎng)格幾何模型中由于數(shù)據(jù)缺失而引起的拓撲反?,F(xiàn)象,常常需要引入新點。提出的方法是首先分析并識別網(wǎng)格模型中孔洞,判斷出當前孔洞哪個必須填裝,哪個屬于對象的拓撲結(jié)構(gòu)。例如,面具的表面的眼睛區(qū)域允許存在表面間斷的孔洞,詳見如圖1。圖2是本算法的結(jié)構(gòu)圖。</p>

16、<p>  圖1 .a)表面孔洞,b)重述孔洞</p><p>  對孔洞的分析包括研究每個輪廓曲線的撓率。這種分析的依據(jù)是在表面孔洞是光滑而規(guī)則的,但是自遮擋造成的孔洞通常在輪廓曲線上呈現(xiàn)出撓率的不規(guī)則性,如有些例子在圖3所示。接著,依靠鄰近點,開始重復修補孔洞。通過鄰近點集的徑向基函數(shù)插值生成一些新點,直到達到擬合預設值。</p><p><b>  圖2 算

17、法結(jié)構(gòu)圖</b></p><p><b>  3.1孔洞識別 </b></p><p>  孔洞修補過程的第一步是孔洞識別,依據(jù)對象拓撲結(jié)構(gòu)此步得知當前孔洞的類型。有些孔洞真正地屬于表面,還有些孔洞產(chǎn)生于數(shù)據(jù)的獲取階段,例如由于自遮擋或測不到等原因造成的孔洞,如圖4所示。</p><p>  如果對象是一個三角網(wǎng)格模型,孔洞包含一條

18、由邊界三角形邊組成的閉合路徑。一個邊界三角形至少有一條未與其他三角共享的邊(此邊稱為限制邊)。通過搜索這些邊界邊可以自動地找到孔洞。區(qū)分兩種邊界的極限量是確定表面孔洞的內(nèi)部極限和確定一個補丁或在孔洞內(nèi)部極限內(nèi)部補丁的外部極限孔。在孔洞修補中,代表表面孔洞的內(nèi)部極限的路徑在檢測時不予考慮,這就排除識別后的每個孔洞都不是表面孔洞的可能性。</p><p>  圖3 a)自遮擋引起的孔洞, b)部分掃描引起的孔洞。&

19、lt;/p><p>  開始時,本算法取任意一個網(wǎng)格中的三角形為起始點,并以此開始全局搜索網(wǎng)格,直到一次遞歸后查找到一個封閉邊界的路徑。先確定哪個三角形邊是邊界,然后搜索那些共享端點的鄰近三角形的邊界。直到再次查找到初始三角形,算法繼續(xù)執(zhí)行。為了高效率地完成查找,構(gòu)建一個包含三角形三個頂點和各點包含的拓撲關(guān)系的綜合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十分必要。另外,每個已被查找的三角形都得到標記。 </p><p>  

20、圖4顯示的是斯坦福兔寶寶數(shù)據(jù)集合和和孔洞識別算法的最終結(jié)果。</p><p>  圖4 a)斯坦福兔寶寶的側(cè)向視圖,</p><p>  b)和c)網(wǎng)格中孔洞識別算法的結(jié)果,即五個被識別的孔洞。 </p><p><b>  3.2孔洞分析 </b></p><p>  孔洞識別的下一步是孔洞分析,這個階段設法確定孔洞

21、是否必須需要修補,設法確定這個孔洞是否存在于真實實體的表面,或者確定生成于網(wǎng)格重構(gòu)的中間階段的孔洞。</p><p>  自由形式實體的孔洞沒有確定的編碼,以至于很難識別此孔洞是否屬于實際表面,這就是孔洞修補中需要用戶交互的原因。然而,嘗試把這個過程自動化的做法就在于分析每個孔洞輪廓曲線。人造實體通常具有光順的輪廓曲線,且輪廓曲線的光順與采樣點的密度有關(guān)。另外,自遮擋生成的孔洞,其表現(xiàn)是輪廓曲線的高可變性,如圖5

22、所示。 </p><p>  圖5 a)內(nèi)部輪廓, b)外部輪廓</p><p>  因為輪廓曲線也是一種曲線,故它可以根據(jù)幾何特性如曲率和撓率進行孔洞研究和分類。由于在表面上的孔洞可能有大范圍曲率變化,本文使用的分類輪廓曲線的量是撓率而不是曲率。建立每個空間輪廓曲線特性十分重要,如它的平滑性或高可變性。</p><p>  曲線的撓率特性取決于密切面的性質(zhì)。密切

23、面是在某任意點A處距離曲線最近的平面。該平面包含A點,以及平面在A點的切矢和法矢。</p><p>  沿著曲線從一點到另一點,密切面的位置與正切以相同的方式變化。這個簡單的特征適用于曲率特性的描述。密切面的變化可以用于曲線撓率的計算的。類似于曲率,密切面的變化可以通過對應弧線來測量。即,設是密切面在固定點A和鄰居點X之間變化的夾角,設是兩點之間的弧線AX的長度,點A的撓率則可用極限定義如下:</p>

24、<p>  撓率的符號取決于點沿著曲線移動時密切面的相對曲線兩邊的指向。然而,由于幾何上的差異,曲線在某點的特性取決于該點處任意小的空間性質(zhì)。因此,該特性被定義為在該點處的各量的引申量。撓率可以如下定義: </p><p>  評估三維輪廓曲線的撓率運用引申定義是必要的。為了計算這些引申量,對邊界點進行B樣條參數(shù)擬合,定義如下:</p><p><b>  此時,&

25、lt;/b></p><p>  此時是B樣條曲線的控制點,而是三次Bernstein多項式,它們定義如下:</p><p>  輪廓曲線每段都是四個連續(xù)點擬合的三次Bézier曲線,直到計算出每個點撓率的預估值。 </p><p>  一旦獲得預估值,每段的撓率評估方程在最后一點。由于Bézier曲線可以確保評估值能從極限點計算出來,故中

26、間點不影響撓率預估的近似誤差 (參見圖6)。</p><p>  圖6 對輪廓曲線的Bézier曲線預估和相關(guān)點</p><p>  最后,計算出撓率的變化,以便得到這些測量值的離散程度。那些撓率預估值大于預設值的孔洞將會被修補,測量值可由如下方式得到: </p><p>  一般來說,低離散值的孔洞表示表面孔洞。圖7代表的是不同離散值的孔洞和相應的離散

27、值。在這些情況下,低離散值可認為值少于0.1。然而長輪廓曲線的光順取決于樣品密度。我們假設,在一個真正的數(shù)據(jù)范圍中密度是充分的,并且網(wǎng)格沒有衰減。 </p><p>  圖7 六種不同情況下的輪廓曲線測量值</p><p>  a) 3.10e-1,b) 4.2e-1,c) 2.45e-1,d) 1.0e-4,e) 1.0e-2和f) 3.5e-1</p><p>

28、;<b>  3.3插值計算</b></p><p>  當需要修補的孔洞被分類后,運用連續(xù)插值的方法計算出缺失的點。為了實現(xiàn)這個過程,從輪廓曲線鄰近同源方式分布的點云集合中計算出函數(shù),此函數(shù)由徑向基函數(shù)構(gòu)造而成。</p><p>  基于徑向基函數(shù)的解決方案在許多方面都有很大的用途,例如從干擾、離散或殘缺不全的數(shù)據(jù)[25,26,27]中重構(gòu)形狀。關(guān)于RBF的最新研究

29、都集中在基于由現(xiàn)代設備獲取的點云集合的實體重構(gòu)[11,17,7,26]。 </p><p>  徑向基函數(shù)是圍繞某點的中心對稱函數(shù),該點可稱為中心。為了計算基于徑向基函數(shù)的插值,設為采樣于表面S的點集,設為表示表面方向的法矢集合。我們的主要目標是構(gòu)造函數(shù),同時讓在這種情況下空集滿足等式:。 P點集合的典型的插值函數(shù)定義如下:</p><p>  此時:,它是用于缺損表面估計的一個三階徑向基

30、函數(shù)。是每個中心的質(zhì)量,是典型的二階或三階多項式,而是中心。</p><p>  為了修補孔洞,獨立地計算出每個孔洞的插值是必要的。所以,每個孔洞都有不同的插值函數(shù),且參與估計的點數(shù)目遞減。此點集應盡可能地大且分布在同一點群,以便得到的函數(shù)能更好地預估缺失點的拓撲結(jié)構(gòu)。 </p><p><b>  3.4中心選擇 </b></p><p> 

31、 徑向基函數(shù)的插值計算,如果沒有必要的交互支持,經(jīng)濟成本很高。所以,合理地選擇中心或用于插值計算點集的尺寸能更好地預估表面。重復地充分利用鄰近點以完成估計(參見圖8)。 </p><p>  圖8 a)疊代1,鄰近點集尺寸: 38</p><p>  b)疊代2,鄰近點集尺寸: 106 </p><p>  c)疊代3,鄰近點集尺寸: 172 </p&g

32、t;<p>  該過程開始于少量的中心,作為輪廓曲線某點鄰近點集。計算出每個疊代的插值,直至其低于或等于預設值。插值法的質(zhì)量的評估借助一組參考點完成,該參考點先屬于孔洞的鄰近區(qū)域但是沒有用于插值計算。 </p><p>  圖9顯示,在一個真實實體上,通過充分選擇鄰近區(qū)域來計算插值函數(shù)的結(jié)果內(nèi)插。一旦獲得原始的鄰近區(qū)域,通過參考點集合來評估插值函數(shù)的質(zhì)量。在本文提出的算法中最初鄰近區(qū)域點集應成群地生

33、成區(qū)域,以描述孔洞鄰近因拓撲結(jié)構(gòu)變化不同而互相區(qū)別的區(qū)域。本文使用K法分類成群[19],其中參量K是形成孔洞輪廓的點的數(shù)目。</p><p>  圖9 a)和b)小兔的每個孔洞的最終鄰近區(qū)域。</p><p>  一旦得到每群定義的區(qū)域,從區(qū)域中任意的挑出一點(參見圖10),反過來此點將代表整個區(qū)域。這樣,假設評估在孔洞鄰近同類地完成。如果一個插值函數(shù)以高準確度達到預設值,此時意味著它代

34、表孔洞的鄰近拓撲結(jié)構(gòu)。</p><p>  圖10 a)鄰近區(qū)域成群,b)和c)參考點集合的選擇</p><p><b>  3.5孔洞修補</b></p><p>  修補孔洞中,重要的是記住被重構(gòu)的部分應該保持原始網(wǎng)格的采樣密度,也是測量每個孔洞的采樣密度。一般來說,確定修補孔洞的新點有兩個重要標準。第一,新點的位置應該在孔洞內(nèi)部,并且新

35、增的三角形應易于原始網(wǎng)格融合。為了避免點云重復構(gòu)造網(wǎng)格,則本地三角測量是孔洞修補的高效方法。另外的步驟如新點估計和表征增加區(qū)域表面特性的輪廓點的法線估計也易達到 (參見圖11)。第二,新點的密度必須類似于鄰近區(qū)域點。 </p><p>  圖11 孔洞三角測量,</p><p><b>  (a)最初的網(wǎng)格</b></p><p>  (b)

36、輪廓離散,生成新點和本地三角測量, </p><p><b>  (c)孔洞修補</b></p><p>  為生成網(wǎng)格的新片,我們使用了RBF插值[7]標準表面算法。假設密度函數(shù)為S,值為a的標準表面用點集定義為。在表面重構(gòu)中,S代表有符號的距離函數(shù)。標準界面對應的重構(gòu)表面滿足。</p><p>  函數(shù)S定期的被周期性采樣,以構(gòu)造一個用以指

37、定方法描述理想標準界面的復雜網(wǎng)格模型。新片的密度等于原始網(wǎng)格密度的平均值。使用微小平面端點,以保證鄰近邊緣(小平面法線)的密度梯度與其密度函數(shù)S的梯度相同。等值面抽取算法是一種著名的一般目的算法,可通過它構(gòu)造三角網(wǎng)格新點和輪廓點,詳見圖12。 </p><p>  圖12 修補在第3.1部分中被識別的孔洞</p><p><b>  4結(jié)果 </b></p&g

38、t;<p>  為了校準模型和確認在三維點集上的插值的正確性,需對生成的孔洞做出若干測試。因為在實際情況中,插值生成點相對于實際表面的精確度無法測量,合成孔洞的平均在新點評估中十分必要。測試包括用真實深度圖像生成合成孔洞,并用kd樹結(jié)構(gòu)離散鄰近點集。接著,用提出的方法修補孔洞,并測量從真實表面提取的數(shù)據(jù)和新增點之間的調(diào)整誤差。圖13所述的是四個不同孔洞中新增點和真實點之間誤差。圖14所示為帶孔洞的實體。</p>

39、<p>  圖13 孔洞修補中的鄰近區(qū)域尺寸變化</p><p>  圖14 不同尺寸的孔洞</p><p>  圖15和圖16所示的三維案例中得到結(jié)果描述了本算法的特點。這些圖象說明,本算法能正確地識別了每個孔洞,且可生成光順的新面片來修補孔洞。 </p><p>  圖15 a)原始網(wǎng)格,b)中心點集,c)用RBF插值修補孔洞</p&g

40、t;<p>  圖16 a)原始網(wǎng)格,b)用RBF插值修補孔洞</p><p><b>  5結(jié)論 </b></p><p>  本文介紹了一種在三角網(wǎng)格模型中使用輪廓曲線的撓率變化規(guī)律識別孔洞并基于徑向基函數(shù)插值修補孔洞的新技術(shù)。在本算法中,輪廓曲線用參與撓率分析計算的Bézier曲線段進行近似。由于徑向基函數(shù)能輻完美地擬合表面,且總能生成

41、一個閉合的人造的三角網(wǎng)格,故本算法簡單高效。</p><p>  當網(wǎng)格中存在大孔洞時,插值函數(shù)不能充分地擬合表面。尺寸超出網(wǎng)格模型總尺寸的3%的孔洞為大孔洞,若沒有大孔洞產(chǎn)生,這個掃描過程就十分理想。本算法只有一個參數(shù): 確定孔洞是否需要修補的撓率變化的預設值。 而其他參量如鄰近區(qū)域的尺寸都可以自動地計算得到。 </p><p>  識別孔洞的撓率變化預設值會受采樣密度和網(wǎng)格生成方法的影

42、響,因此一種從網(wǎng)格中自動地確定預設值的方法是值得研究的。有時孔洞在平面上,本算法必然可以完成限制邊緣的撓率分析;但是由于孔洞經(jīng)常由自遮擋等原因造成且所處表面復雜,這不是常見情況,故我們期待更普遍通用且簡單高效的算法出現(xiàn)。 </p><p><b>  參考文獻</b></p><p>  [1] Alexa, M., Behr, J., Cohen-Or, D.,

43、Fleishman, S., Levin, D., and Silva, C., "Point Set Surfaces", IEEE Visualization, pp. 21–28, 2001. </p><p>  [2] Amenta, N., Bern, M., and Kamvysselis, M., "A new Voronoi-based surface recon

44、struction algorithm", SIGGRAPH’98, pp.415–421, 1998. </p><p>  [3] Bajaj, C., Bernardini, F., and Xu, G., "Automatic Reconstruction of Surfaces and Scalar Fields from 3D Scans", SIGGRAPH’95,

45、pp.109–118, 1995. </p><p>  [4] Bertalmio,M.,Shapiro, G., Caselles, V., and Ballester, C."Image Inpainting", SIGGRAPH’00, pp.417–424, 2000. </p><p>  [5] Besl, P., "Advances in

46、Machine Vision", Advances in Machine Vision, Springer Verlag, Chapter 1–Active Optical Range Sensors, pp. 1–63, 1989. </p><p>  [6] Besl, P. and McKay, N., "A method for registration of 3D shapes&

47、quot;, IEEE Trans. on PAMI, 14 (2). pp. 239–256, 1992. </p><p>  [7] Carr, J., Beatson, R., Cherrie, J., Mitchell, T. Fright, W., and McCallum, B., "Reconstru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3D Objects with

48、 Radial Basis Functions", SIGGRAPH’ 01, pp. 67–76, 2001. </p><p>  [8] Curless, B. and Levoy , M.., "A Volumetric Method for Building Complex Models from Range Images", SIGGRAPH’ 96, pp. 303–

49、312, 1996. </p><p>  [9] Davis, J., Marschner, S., Garr, M., and Levoy, M.., "Filling Holes in Complex Surfaces Using Volumetric Diffusion" Proc.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3D Data Processin

50、g, Visualization, Transmission, pp. 428–861, 2002. </p><p>  [10] Efros, A. and Freeman, W., "Image Quilting for Texture Synthesis and Transfer",SIGGRAPH’01, pp. 341–348, 2001. </p><p&g

51、t;  [11] Gopi, M. and Krishnan, S., "A Fast and Efficient Projection Based Approach for Surface Reconstruction", Intern. Journal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Graphics, Multimedia and Visualization, 1 (1), pp.

52、1–12, 2000. </p><p>  [12] Hoppe, H., DeRose, T., Duchamp, McDonald, T. J.A., and Stuetzle, W., "Surface</p><p>  reconstruction from unorganized points", SIGGRAPH’92, pp. 71–78, 1992.

53、 </p><p>  [13] Lancaster, P. and Salkauskas, K., Curve and Surface Fitting: an Introduction. Academic</p><p>  Press. 1986. </p><p>  [14] Lorensen, W. and Cline, H., "Marchi

54、ng cubes: A high resolution 3D surface construction</p><p>  algorithm", Proc. SIGGRAPH’87, pp. 163–169, 1987. </p><p>  [15] McAllister, D., Nyland, L., Popescu, V., Lastra A. and McCue,

55、C., "Real Time Rendering of</p><p>  Real World Environments", Proc. Rendering Techniques’99, pp. 145–160, 1999.</p><p>  [16] Nyland, L., et al., "The Impact of Dense Range Data

56、on Computer Graphics", Proceedings of</p><p>  Multi-View Modeling and Analysis Workshop, pp. 3–10, 1999. </p><p>  [17] Nyland, L., Lastra, A., Mc Allister, D., Popescu, V., McCue, C., and

57、 Fuchs, H., "Capturing,</p><p>  Processing and Rendering Real-World Scenes", In Videometrics and Optical Methods for</p><p>  3DShape Measurement, Electronic Imaging,, PhotonicsWest

58、, SPIE Vol. 4309, pp. 107–116,</p><p><b>  2001. </b></p><p>  [18] Oliveira, M., Bowen, B., McKenna, R., and Chang, Y., "Fast Digital Image Inpainting",</p><p&g

59、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sualization, Imaging and Image Processing (VIIP 2001), Marbella, Spain, pp.261–2665, 2001. </p><p>  [19] Hartigan, J. and Wong, M. A., "A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60、quot;, Journal of Applied Statistics, 28 (1), pp. 100–108, 1979. </p><p>  [20] Pulli, K., "Multiview Registration for Large Data Sets", 3DIM’99, pp. 160–168, 1999. </p><p>  [21] Wang

61、, J. and Oliveira, M., "Improved Scene Reconstruction from Range Images", Proc. EUROGRAPHICS’ 2002, pp. 521–530, 2002. </p><p>  [22] Wei, L.Y. and Levoy, M., "Texture Synthesis over Arbitra

62、ry Manifold Surfaces", SIGGRAPH’01, pp. 355–360, 2001. </p><p>  [23] Ying, L., Hertzmann, A., Biermann, H., and Zorin, D., "Texture and Shape Synthesis on Surfaces", Eurographics´2001,

63、 Rendering Workshop, pp. 301–312, 2001. </p><p>  [24] Yu, Y., Ferencz, A., and Malik, J., "Extracting Objects from Range and Radiance Images", 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

64、aphics, 7 (4), pp. 351–364, 2001. </p><p>  [25] Carr, J. C., Beatson, R. K., McCallum, B. C., Fright, W. R., McLennan, T. J., and Mitchell, T. J., "Smooth surface reconstruction from noisy range data&q

65、uot;,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graphics and interactive techniques in Australasia and South East Asia, Melbourne, Australia, February 11–14, ACM Press, pp. 119, 2003. </p><p

66、>  [26] Buhmann, M., "Radial Basis Function: 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s", Cambridge Monographs on Applied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2003. </p><p>  [27] Carr, J.C., Beatson, R.K., Cherrie,

67、J. B., Mitchell, T.J., Fright, W. R., McLennan, T.J., and Evans, T.R., "Reconstru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objects with radial basis fun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annu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graphics 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